AI导读:

2025年,消费信贷市场降温,银行业围绕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掀起利率“突围战”。各大银行推出限时优惠活动,部分银行利息优惠低至2折,年化利率已跌破3%。此举旨在争夺市场份额,但需警惕过度下沉带来的风险。

  在消费信贷市场持续降温的2025年,银行业正围绕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悄然掀起一场利率“突围战”。

  自监管部门对消费贷款设定3%利率下限后,各大银行纷纷转向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以突破性的利率优惠吸引客户。近期,多家银行针对现金分期业务推出限时优惠,部分银行利息优惠低至2折,折算年化利率已跌破3%。

  当前,信用卡业务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面对传统发卡增长模式的困境,银行开始深耕存量客户价值,提升分期业务渗透率。通过现金分期利率优惠,银行旨在争夺市场份额,并重构信用卡业务生态。然而,利率优惠是把“双刃剑”,虽能短期刺激业务增长,但需警惕过度下沉带来的风险。

  银行现金分期价格战全面打响

  在激烈的利率竞争中,不同规模的银行正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例如,交通银行(601328.SH)宣布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优惠低至2折起,年化利率3.31%起。中小银行方面,同心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最高可贷5万元,年手续费率最低至2.88%。此外,部分银行如乐清农商银行,推出3期免息活动。

  2025年初,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利率大幅下调。为争夺市场份额,银行不断突破利率下限。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较去年同期下降28个基点,个别银行甚至低至2.5%左右,远低于LPR。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指出,现金分期利率下调已成必然。

  苏商银行研究员表示,银行通过优惠活动降低现金分期利率,旨在以“以量补价”增加零售贷款增量,弥补息差收窄带来的盈利压力。

  某城商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解释道,消费贷、房贷利率已降至低位,信用卡分期若不下调,将难以吸引客户。此外,信用卡产品存在线下签约激活的硬性要求,与互联网消费贷的全线上流程形成对比,加上复杂的产品结构影响用户操作便利性,已对信用卡业务构成实质性挤压。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共7.27亿张,环比下降1.35%,同比下降5.14%,连续9个季度下降。

  同时,消费贷因价格竞争激烈,监管要求自4月1日起年化利率不得低于3%,而现金分期业务暂未受此限制。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贷取消利率优惠后,部分利率敏感型客户流失。短期内,降低现金分期利率能吸引这部分客户,但现金分期额度有限,难以满足大额消费场景需求。银行应防止过度降低利率导致风险积累,长期来看,应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强客户黏性。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指出,消费贷主要面向有大额资金需求且偏好低利率的客户,而现金分期则更多服务于信用卡持卡人,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利率灵活性更高。

  上述城商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坦言,过去信用卡客群质量优于消费贷客群,但当前信用卡业务明显下沉,已实质性进入与互联网贷款客群竞争领域,导致信用卡客群风险特征发生结构性变化,与消费贷客群重合度提高。

  关于现金分期利率优惠能否促进业务量增长,该人士认为效果尚不明显。若想控制客户质量,拓客效果将不佳;若降价同时放宽风控限制,虽可能带来大量流量,但风险难以承受。

  分析人士称,现金分期业务可将信用卡额度转换为现金,资金用途灵活,有助于提振消费。未来,银行可提供定制化场景服务,满足客户不同场景中的资金需求。

  专家表示,现金分期低利率直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短期刺激效果显著,尤其利好中低收入群体。但低价策略可能诱导消费者超出还款能力借款,产生过度借贷隐患,增加银行风险控制压力。

  低价策略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参考监管部门对消费贷利率的管控,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是否也将面临价格限制?

  专家指出,目前现金分期属于信用卡业务,暂未纳入消费贷3%利率下限的监管范围,但监管部门或已关注到银行通过现金分期规避监管的行为。若现金分期成为价格战新战场,监管部门或出台针对性措施,如设定利率上限、规范信息披露、限制过度营销等。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通过优惠降低现金分期利率,旨在将消费贷人群引流至信用卡业务。然而,过度低价竞争可能加大行业风险,监管部门或出台类似消费贷利率的监管措施,规范现金分期业务的利率设定、定价机制等。

  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现金分期时,需关注利率与费用透明度,确认是否包含其他费用,警惕隐藏条款。同时,要明确自身还款能力,避免过度借贷,严防陷入恶性循环。此外,应优先选择正规银行申请,避免第三方中介收取额外费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