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观点指数发布的《表现力指数·2025 购物中心暨零售消费发展报告》指出,今年1-4月约四成商业零售企业面临营收增长考验。上海和成都空置率分别达到8.5%和8.3%,但商业地产交易热度上升,部分企业出售资产。六成样本企业收入同比增长,新消费趋势显现。

  电商经济大行其道之下,实体的零售商业市场现状如何?日前,观点指数发布的《表现力指数·2025 购物中心暨零售消费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今年1-4月,观点指数样本零售企业面临市场承压,约四成商业零售企业面临营收增长考验。此外,上海和成都的空置率较为突出,分别达到8.5%和8.3%。

  上海成都购物中心空置率居高不下

  《报告》聚焦于购物中心,从项目定位、租金收益、营业额、出租率、租户构成、坪效、空间设计、场景体验感、客流量及转化率、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了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零售商业市场依旧复杂多变。消费动能不足、经济复苏趋缓,企业营收增长尤其是招商难题持续存在。核心商业城市中,仅上海有新项目入市,其余城市均持谨慎态度。

  上海和成都的空置率问题尤为显著,分别达到8.5%和8.3%。租金方面,上海和北京领先,分别为31.3和32.3元/平方米/天,杭州也表现不俗,达到21元/平方米/天。尽管核心商业市场空置率略有收窄,但租金下滑,以价换量现象普遍。这背后,是经济复苏缓慢和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零售及餐饮业绩疲弱,业主方不得不以优惠租金吸引租户。

  零售商业物业交易热度上升,部分企业出售资产

  2024年以来,零售商业行业迎来新增长点,得益于政策赋能和内需增长。一季度,国内商业地产大宗交易活跃,共录得71宗交易,总金额达448亿元。办公物业最受欢迎,占比41%,综合体及零售占比分别为16%和10%。部分企业因资金压力或战略调整,加快处置商业资产,如万科完成54个大宗资产交易,总规模达259亿元,包括零售商业物业。

  上海继续领跑大宗交易市场,2024年成交金额占全国38%。外资机构看好国内零售市场,积极收购大型零售项目,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收购南翔印象城和松江印象城股份。

  六成样本企业收入同比增长,新消费趋势显现

  零售消费市场仍显疲软,但样本企业中约六成实现收入同比增长,尽管幅度较小。企业开始探索新业务方向,存量和非标成为热门关键词。购物中心需快速调整业态组合,保持竞争力。餐饮业态租赁活跃,特色餐饮、面包烘焙等热度高,高端购物中心则推动高端品牌入驻,引入热门业态。

  此外,消费基础设施REITs市场活跃,涵盖多种业态。截至2024年底,消费REITs底层物业出租率均在95%以上,反映零售物业运营情况良好。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