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小米汽车近期陷入退订风波,SU7 Ultra车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与宣传不符引发质疑。小米和雷军未积极沟通,加剧舆论负面情绪。此次事件影响小米其他业务,雷军坦言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刻,需反思企业家IP的双刃剑效应。

  小米汽车近期正陷入退订风波,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是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款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曾被小米宣传为“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小米CEO雷军更是强调其“内部结构全改,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实际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制机盖无异,引发了对产品与宣传不符的质疑。

  与以往不同,此次退订风波愈演愈烈,但小米和雷军并未积极走向台前,主动和车主沟通,这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负面情绪。除了对选装件功能的疑惑、企业品宣的质疑,消费者对企业家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自安徽SU7事故后,小米汽车便一直处在风口浪尖,其他业务如自研芯片等也因此受到影响,产品和技术发布会无限延期。雷军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布频率也明显降低,少了生活化的分享。

  小米汽车的问题,实则反映了企业家IP与产品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企业家IP的顺风局,对产品的加持、对品牌的塑造、对销量的带动,常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遇到逆风局,流量的反噬、舆论的反转,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营销的企业家IP,其负效应也会展现无遗。

  企业家IP的运营,需要警惕与产品力失衡,以免加剧品牌的信任危机。用上了流量的红利,就要承担对应的风险。如今,小米及雷军本人在享受舆论造神的同时,也面临着冷眼相待的困境。

  强化的个人IP,势必带来泛化的大众认知。但唯有做好产品,才是企业家IP最扎实的支撑。从几十块的消费品到几十万的车,消费者最终为产品买单,企业家最强最真实的存在感,最终要依附于产品之上。

  5月10日,雷军再度更新微博,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这次经历,或许能让小米和雷军更深刻地反思企业家IP的双刃剑效应。

  企业家IP的锚点,不仅是基于个人魅力的“好偶像”,更是基于企业产品力的“好当家”。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