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隔音技术革新引领“静音化”发展新阶段
AI导读:
住宅隔音问题成为影响居住品质的突出矛盾,政府将“好房子”写入政策文本,推动行业技术革新。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实施,住宅建设迈入“静音化”新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增量成本,提升居住品质。
近年来,房子隔音差成为居民投诉的焦点,住宅隔音问题已成为影响居住品质的突出矛盾。楼板撞击声、分户墙隔音不足、交通干道旁住宅噪声超标以及电梯运行干扰等问题,频繁引发邻里纠纷和跨部门申诉。在住房消费从“有居”向“优居”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好房子”已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核心命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好房子”写入政策文本,强调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高品质住宅。住宅隔音性能是衡量居住舒适度的关键指标,正推动行业进行技术革新。随着《住宅项目规范》(GB 55038 - 2025)于5月1日起实施,我国住宅建设正式迈入“静音化”新阶段。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声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闫国军表示,尽管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但隔声市场需求逆势增长,政策要求与居民需求形成合力。在政策约束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住宅隔音技术从单一材料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
数据显示,超过70%的购房者将噪声列为首要改善问题。高铁、高架等外部噪声及邻里间楼板撞击声等内部噪声投诉量激增,市场迫切需要隔音技术。
浙江大学副教授张三明指出,隔音问题主要涉及楼板撞击声、分户墙隔声等。住宅建设与改造需从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多方面入手,为材料厂家带来机遇。好房子隔音标准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物理指标,新建及改造住宅需进行声学检测。
随着居民居住理念转变,相关部门开始发力政策引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好房子”,住宅隔音性能成为关键指标。在政策、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下,隔音住宅建设迎来新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强调,隔音是居住品质的首要要素。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将楼板撞击声限值提高至65dB,与国际接轨,并将隔声性能纳入审查、验收环节,违规企业将受惩处。
同时,《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政策相继出台,构建起完整制度框架。闫国军指出,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大幅提高声学要求,如楼板撞击声标准提升至65分贝,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隔声性能要求更高。
住宅隔音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每年新建住宅约6亿~7亿平方米,存量住宅超400亿平方米,新建项目需落实隔声措施,存量改造每年更新量达10亿平方米,形成千亿级市场空间。
在市场与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住宅隔音技术从材料工艺升级开始,寻求突破。亨斯迈集团推出“建筑降噪 + 节能保温”一体化方案,通过高分子材料形成复合声学材料,抑制低频固体传声。
亨斯迈与上海保利等企业合作,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项目。保利发展将隔声性能纳入产品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优化声学方案等方式,实施隔声性能升级。
新版《住宅项目规范》要求新建住宅100%进行隔声检测,并将结果纳入住宅质量保证书。政府通过绿色建筑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采用高性能隔声技术。闫国军指出,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达到规范要求的增量成本仅占房价不足1%,一体化解决方案可降低综合成本15%~20%。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