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房产中介对银行客户经理进行考核,反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下银行与中介关系变化。银行面临客户荒与风控挑战,改善型需求成为新增长点。文章探讨银行如何在迎合中介需求与坚守风控间寻找平衡。

当“甲方”与“乙方”的身份逆转,一张房产中介的“考核清单”,将银行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网络热传一张照片,显示房产中介从客户满意度、批贷时效、放贷时效等指标,对客户经理打分。这背后,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下的博弈。近年来,购房者观望情绪浓重,新房、二手房交易活跃度不足,银行房贷业务量缩水,而房产中介凭借房源与客户流量优势,从昔日的服务方摇身变为资源掌控者。在这场优质资产的争夺中,银行如何在迎合中介需求与坚守风控底线间寻找平衡?又该如何突破客户荒困境,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介给客户经理打分

最近,房产中介开会的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照片中,房产中介展示了合作的银行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驻点合作标准,合作24家分行,173家支行,470+客户经理,这并非银行冲刺“开门红”的誓师大会,而是房产中介对这些银行和客户经理的横向评估。

评估体系涵盖多维度指标,服务效率权重占80%,包含滚动90天签单量、批贷时效、放贷时效;还有客户经理满意度、面签发起率等指标。各指标设定明确计分或扣分规则,综合评估客户经理表现。房产中介垄断当地二手房业务,对客户经理进行排名和考核。

“为了争夺有限的业务资源,银行不得不付出更多成本迎合房产中介需求。”信贷部门人士点评称,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交易活跃度下降,房贷业务量减少。房产中介凭借掌握的房源信息和客户流量,话语权增强。银行急需与中介合作,获取房贷业务,维持规模和收益。

北京地区尚未出现房产中介给客户经理打分的情况,但房产中介对银行服务效率、贷款额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放贷时效压缩至1周左右,客户经理全天候在线,及时解决贷款问题。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银行“述职”房产中介,反映房地产业务中,传统银行主导局面正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客户资源争夺激烈、信贷政策调整,银行寻找客户难度增大。房产中介成银行获取客户重要渠道,银行需更积极与中介合作,增强依赖性。这体现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和金融机构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策略调整能力。

客户荒与风控挑战

曾几何时,银行掌控资金命脉,在金融行业占优势,房贷业务占据主导地位。购房者需求旺盛,房贷业务量持续增长,供不应求。房产中介为与银行建立良好关系,获取贷款资源,主动迎合银行,客户经理无需过多拓展业务。

然而,房地产市场调整,供需关系变化,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交易活跃度降低。房产中介掌握大量房源信息和客户流量,话语权增强。大型房产中介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在某些地区形成垄断地位。为维持规模和收益,银行接受房产中介提出的合作条件和考核要求。

房产中介期望银行提高单笔贷款金额上限,提供灵活额度调整政策。以前是房产中介求银行放贷,现在是银行求房产中介推客源。

严跃进认为,银行开展房贷业务最大挑战是有资金却缺乏客户。政策监管趋严,银行难以通过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缺乏差异化优势,加剧展业难度。业务竞争压力下,银行面临风控与业务增长的两难抉择。部分房产中介推荐资质瑕疵客户,银行若坚持严格风控标准,可能导致业务量流失;若放松审核,增加不良贷款风险。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巨大挑战。

改善型需求将成新增长点

房贷业务规模下滑成为常态,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减少。但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股份制银行也呈现分化,光大银行下滑,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上涨。

房贷业务依旧是银行争夺之地。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居民住房需求多元化,改善性需求持续增长。围绕客户买新房、换好房,提供便利服务,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北京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李建营表示,稳房市政策出台,新增房贷业务量上升,扭转下降趋势。

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认为,银行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适时放宽房贷政策刺激需求。响应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等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展房贷业务新增长点。

严跃进表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表现良好。银行需持续努力,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结合市场形势,提供更多支持措施促进购房需求。改善型户型表现突出,应提供更多样化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了解更多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业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