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以来,债市持续调整,各期限债券收益率走高。银行采取卖出浮盈老券、降杠杆等方式应对。业内人士认为调整压力可控。债市收益率上行,部分银行选择卖出OCI和AC账户中老券兑现收益。多数银行未采取此举。债市调整对中小银行利润形成短期压力,但中长期看或带来新盈利空间。

“去年末与今年一季度的债市行情可谓‘冰火两重天’。市场行情变化巨大,近期有的债券交易员连差都不敢出,希望尽快熬过这段时间。”西部地区某农商行债券交易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

2025年以来,债市持续调整,各期限债券收益率普遍走高。面对压力,银行采取卖出浮盈老券、降杠杆、调久期等方式减少交易端风险暴露,调整当期收益。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债市调整压力可控,对银行利润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

今年以来,债市收益率总体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最低点1.60%持续上行至3月19日的1.87%,累计上行27个基点。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选择卖出OCI和AC账户中仍有浮盈的老券兑现收益,以调整季度损益。但多数银行未采取此举,交易盘虽有亏损,但自营投资总体未亏损。

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分为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被归为FVTPL的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多被划为FVTPL。

财通证券分析师孙彬彬指出,债券收益率上行时,交易端亏损对利润表影响大。出售AC和OCI账户中有浮盈的资产,价差计入当期损益,可调节利润。这种行为对债市压力可控,可能趋于结束。

多数银行人士认为,卖券非长久之计。兑现老券浮盈减少亏损的前提是老券有浮盈,相当于消耗了“安全垫”。卖券后仍需买回债券补充仓位。这本质是利用会计准则灵活性,非真正风险对冲。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AC账户资产出售比例过高或频繁卖出,可能导致存量资产重分类,因此操作需谨慎。卖出浮盈老券支撑利润表需付出成本,如资本损耗。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认为,不应夸大银行兑现浮盈对债市的影响。银行有多种手段调节收益,释放拨备是重要方式。银行不一定在季末集中卖出OCI账户内债券兑现浮盈,可能在季度内陆续兑现。

回望2024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2024年1月2日的2.56%降至12月31日的1.68%。2025年债券收益率上行,对银行一季度利润影响总体不大。银行通过降杠杆、调久期策略应对市场波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债市调整对中小银行一季度利润形成短期压力,但中长期看,债券收益率上行或带来新盈利增长空间。

东方证券银行团队测算发现,扣除其他综合收益后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安全垫情况显示,国有行和农商行通过OCI释放业绩空间最大。股份行和城商行释放空间相对有限。

曾刚认为,债市波动原因包括资金面边际收紧。春节后流动性宽松预期落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谨慎,市场利率中枢抬升,推动债券收益率上行。同时,经济复苏预期增强,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预期减弱。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组首席分析师左大勇表示,这轮债市调整由流动性收紧、债券高估值等因素引发。当前债市主要矛盾或为负债荒。负债相对资产稀缺,负债价格变贵。国有大行负债压力更大,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资金稳定且充裕。

中小银行在债市调整中处境被动。投资范围、品种和区域受限,缺乏对冲手段,更多依赖兑现浮盈或被动承受浮亏。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获取需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交易能力等情况而定。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更高,自营投资逐利性强。银行业务下沉导致优质客群被大行抢走,尾部客户风险高,信贷投放难。这倒逼中小银行更多转向债券投资,但考核压力未减轻。

浙商证券分析师杜渐表示,银行业负债短缺,尤其是大行,或挤占自营配债空间,导致债市资金流出。负债成本压力或倒逼银行自营投资追求高收益、免税资产。

多位银行人士呼吁,应多措并举做大做强金融市场业务。农商行金融市场业务应回归本源,平衡盈利与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引导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平衡。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