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公募行业即将掀起一场新的价值革命,业绩比较基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对业绩不达标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进行下调。此举旨在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提升投资者回报。

公募行业即将掀起一场新的“价值革命”。5月13日以来,银行保险等板块迎来大爆发,中证银行指数(399986.CSI)两天的涨幅超2.2%。市场消息称,一些公募产品调仓增配沪深300指数权重的银行板块,引发市场资金跟风。这一风向转变源自证监会最新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重点提出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要明显下调。

接下来,海量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将如何调整?在长周期考核机制下,基金经理们为了与业绩比较基准校准,其投资策略和心态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业绩比较基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方案》明确提到,将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明显下降;对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同时,《方案》要求头部机构在未来一年内,60%的主动权益基金将实施“基准分档收费”,管理费将与业绩挂钩。

北京某公募投资管理部人士透露,公司本周一下发文件,要求基金经理自行统计和测算,评估当前管理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否需要调整。有消息称,监管给出了6个月的窗口期,让基金公司自行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大致分为宽基、主题、行业等不同类型,避免雷同。

Wind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中,46%的产品第一大业绩基准为沪深300指数。东吴证券非银团队统计显示,假设未来公募基金配置向业绩基准靠拢,银行、非银金融等大权重低配板块有望受益。

《方案》强调业绩比较基准的背后,是部分主动权益基金连年亏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最近一年共有2348只基金收益率低于业绩基准10%,占纳入统计的基金总数的21%;最近三年符合该标准的基金数量大幅攀升至4715只,占比高达56%。

表:最近一年、三年、五年低于业绩基准10%的基金明细来源:晨星(中国),中信证券研究部

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认为,《方案》直指公募行业“旱涝保收”的暴利模式,通过浮动管理费机制与全链条成本压缩,行业收入结构面临根本性重塑。这相当于将基金公司利润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倒逼机构从“收费管理员”转型为“价值创造者”。

招商基金认为,《方案》通过引入净值增长率、基金利润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行业过度聚焦规模的短视主义倾向。

公募行业发展史上,从0到10万亿用了19年,而从10万亿到20万亿元,仅用3年半的时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总规模已达到32.2万亿元。不过,“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痼疾越发明显。

图:公募行业自2004年以来的规模和数量变动来源:Wind 界面新闻整理

自2015年公募发展进入快车道后,收取的管理费用随着总规模的增加而水涨船高。2023年7月,公募费率改革正式启动,截至目前,第一阶段的管理费用改革、第二阶段的交易费用改革均已落地,第三阶段降费则瞄准基金销售环节。

《方案》提到,要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围绕投资者最佳利益,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明星基金经理频频卸任,老一辈“金融人”陆续退休,基金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倾向于向团队化发展。

《方案》提出,基金公司要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推进投研体系升级。业内人士认为,将基金经理的三年期收益权重提升至考核的80%以上,将彻底终结“冠军魔咒”与短期业绩炒作。

回首公募行业发展的27年,每一步都充满了开拓和挑战。矫枉过正、去芜存菁,从重规模到重回报,公募将继续求索前行。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