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产品近两年未有新产品问世,规模增长不明显。业内人士认为,LOF在投资透明度、交易机制及流动性方面不具备优势。未来,主动策略的LOF或成新方向,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投资者首要考量因素。

几乎与ETF同期问世,各自发展却大相径庭。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产品为何沦落至几乎被市场遗忘的境地?

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15日,LOF已经将近两年没有新产品问世,其总规模尚不足ETF规模的二成。今年以来,不少LOF产品业绩可圈可点,只是规模增长依然不明显。LOF作为一种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的基金类型,其发展却远不及ETF。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相当部分的机构目前对LOF的关注研究甚少,有观点认为:“供需两端均没太多需求。”谈及LOF产品发展受阻,多位业内人士将其归因为在投资透明度、交易机制以及流动性方面不具备优势。虽说这一产品既可以通过一级市场申赎,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既有指数型产品,也有主动投资型产品,看似面面俱到,却也面临着缺乏核心吸引力的尴尬。尤其是在二级市场交易上,流动性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谈及LOF的未来发展,有业内人士认为,主动策略的LOF或成为新方向,毕竟目前ETF领域中尚未有主动策略产品,LOF在这方面可能具有一定差异化优势。若采用主动策略,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投资者的首要考量因素。

● 本报记者张韵

将近两年未上新

自2004年我国首只LOF产品问世以来,LOF发展至今已有超过20年时间。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5日,全市场已成立的LOF共有398只(主代码口径,含转型为LOF的产品),涵盖权益型、债券型、商品型、FOF、QDII等多种投资类型。与同为2004年问世首只产品的ETF相比,LOF的发展稍显冷清。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ETF市场产品总数超过1100只,总规模已超过4.1万亿元。LOF产品自2016年创下单年新成立超60只的纪录后,近年新发节奏趋缓,目前其总规模约6291亿元,仅约ETF规模的15%。值得注意的是,LOF已经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没有上新。

同为可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为何数十家基金公司扎堆布局ETF,而对于LOF,却鲜有基金公司问津?一位公募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表示,就产品布局角度而言,通常来说,需求是驱动基金公司布局新产品的重要因素。对于LOF产品,主要是供需两端均没有太多需求,所以基金公司布局较少。

三大因素制约发展

一方面,作为同样可在场内交易的产品,ETF通常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基金持仓公开可查,且其每日披露申购赎回清单,这使得其具备较高的透明度。LOF仅能通过季度报告披露投资组合情况,相比之下投资透明度较低。另一方面,ETF采用实物申赎机制,交易时段实时更新IOPV(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可帮助投资者判断交易价格的偏离情况,减少场内折溢价。LOF缺乏此项机制,整体交易效率较低。

基金费率方面,目前LOF产品中管理费率最高的可达每年1.8%。超过260只产品的管理费率在1%及以上;管理费率最低一档为0.15%,仅5只产品实行该费率水平。ETF产品中,管理费率最高的为1%,仅有2只产品;九成以上ETF费率在0.5%及以下。

此外,虽然都是场内交易产品,但ETF可以融资融券,LOF只能现金申赎,资金效率较低。ETF流动性更好,操作便利,资金到位快,效率更高。

部分LOF提示溢价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部分LOF产品的业绩可圈可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收盘,无论是场内交易价格,还是场外净值表现,均有超半数LOF实现正收益。其中,30余只基金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0%。

近日,部分LOF产品频频出现场内溢价现象。例如,5月12日财通基金公告称,截至当天午间收盘,财通福瑞混合LO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若当日溢价幅度未有效回落,公司将有权采取盘中临时停牌、延长停牌时间等措施警示风险。

对于LOF的未来发展趋势,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站在现阶段研判,趋势可能尚不明朗,基金公司一般会结合投资需求、产品形态、市场环境等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评估产品需求,决定产品布局方向。若采用主动策略,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将是投资者的首要考量因素。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