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改革措施,旨在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和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费率机制设计和考核机制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难题,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稳健前行。

走过27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5月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共提出25条具体改革措施,旨在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主体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推动公募基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方案》内容涵盖六个方面: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功能发挥、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守牢风险底线以及强化监管执法。

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方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和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上。前者要求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确保投资者回报与基金公司收入紧密相关;后者则强调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引导基金公司注重长期效益。

在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方面,《方案》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确定具体适用的管理费率水平。同时,引导行业头部机构在未来一年内发行浮动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并严格监管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

在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上,《方案》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将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并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

通过费率机制设计,更好地捆绑基金相关各方利益,《方案》首次明确将投资者盈亏情况纳入考核指标,直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痼疾,寻求通过产品费率设计和考核机制等方法破解这一难题。

对于购买基金亏损的投资者,往往是在牛市中后期盲目追涨买入。而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则利用投资者情绪,通过新发基金和排名营销等手段推销基金,导致投资者在市场转向后亏损严重。此外,部分押注赛道的基金也容易导致投资者亏损。

在基金投资的利益链条上,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销售机构和投资者四方需共同协作。然而,过往情况下,前三者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销售基金为目的。随着《方案》的落实,这一现象有望得到遏制,各方利益将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稳健前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