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基金发展遇阻,ETF规模持续增长
AI导读:
LOF基金近两年未有新产品问世,总规模不足ETF的两成。尽管业绩表现亮眼,但规模增长依然乏力。LOF在投资透明度、交易机制及流动性上不及ETF,导致投资者需求有限。业内人士认为,主动策略的LOF或成为新方向。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5日,LOF基金已近两年未有新产品问世,且总规模不足ETF规模的两成。尽管今年多只LOF产品业绩亮眼,但规模增长依然乏力。
LOF与ETF几乎同期诞生,但发展现状大相径庭。
“供需两端均缺乏动力。”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坦言。多位基金人士指出,LOF在投资透明度、交易机制及流动性上不及ETF,导致投资者需求有限,基金公司布局意愿低迷,成为其发展受阻的关键原因。
谈及LOF基金的破局之道,业内人士认为,主动策略的LOF或成新方向。当前ETF中尚无主动策略基金,LOF在此方面或具差异化优势。但主动策略下,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成为投资者首要考量。
LOF(Listed Open-Ended Fund),即上市型开放式基金,自2004年首只产品问世以来,已发展逾20年。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全市场共有398只LOF(含转型产品),涵盖权益型、债券型、商品型、FOF、QDII等多种类型,主动投资产品占多数。
与2004年诞生的首只ETF相比,LOF发展略显冷清。截至5月15日,ETF产品总数超1100只,总规模超4.1万亿元,2024年规模较2023年增长超80%。而LOF自2016年创下年新发60余只纪录后,节奏放缓,目前总规模约6291亿元,仅为ETF规模的15%。
值得注意的是,LOF近两年无新增产品,最近问世的是2023年7月的红土创新科技创新股票型基金(LOF),该基金后转型为上市开放式基金。
同为可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为何多家基金公司扎堆布局ETF,而对LOF鲜有问津?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产品经理表示,需求是驱动基金公司布局新品的关键。LOF供需两端需求有限,因此基金公司布局较少。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指出,从投资者角度看,尽管LOF与ETF均为场内基金,但LOF投资透明度低、费率高、流动性不足,投资者参与意愿低,导致基金公司布局动力弱。
制约LOF发展的三大因素包括:投资透明度低、交易效率低、费率较高。ETF通常为被动指数型基金,持仓公开,每日披露申购赎回清单,投资透明度高。而LOF仅每季度披露投资组合,透明度较低。ETF采用实物申赎机制,交易时段实时更新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减少场内折溢价。而LOF缺乏此机制,交易效率低,流动性不足。截至5月15日,LOF场内流通总规模不足450亿元,部分产品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万元。此外,LOF管理费率最高达每年1.8%,超260只基金费率在1%及以上,而ETF九成以上费率在0.5%及以下。
LOF处境尴尬:二级市场投资者偏好流动性更强的ETF;场外投资者则因LOF场内流动性不足,认为其与普通开放式基金无异。然而,今年以来,部分LOF业绩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超半数LOF实现正收益,其中30余只基金涨幅超10%。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