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1日起,基金公司旗下指数基金指数使用费由基金管理人承担,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此次调整对提升基民获得感意义重大,但指数使用费定价问题愈发凸显。行业期待优化定价机制,动态定价、合理让利,助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新“国九条”推动ETF快速审批,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本报推出“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聚焦新动向、新需求、新趋势和新挑战。

基金降费又有大动作,利于基民“减负”。

3月21日起,基金公司旗下指数基金指数使用费由基金管理人承担,这是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的新进展。指数使用费变更支付主体,对提升基民获得感意义重大,但行业中也有了新的期许。

调研发现,指数基金综合费率持续压降,指数使用费占比被动抬升。优化支付主体降低投资成本立竿见影,但指数使用费定价问题愈发凸显。

基金机构普遍反映,期待优化指数使用费定价机制,动态定价、合理让利。高质量、合理定价的指数,可保证指数开发运营,助力基金公司等设计产品、控制成本。

基金公司集体“官宣”

3月19日以来,公募机构陆续官宣,变更存量指数产品的指数使用费支付主体。据Wind统计,超9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相关公告,涉及ETF、ETF联接基金等。

此前,指数基金使用费按照“新老划断”原则收取。今年1月,《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将存量指数基金的指数使用费从基金财产中列支改为由基金管理人承担。

Wind数据显示,股票型ETF的指数使用费率普遍为0.03%/年。以沪深300为例,跟踪该指数的ETF规模合计突破9850亿元,相关产品指数使用费超亿元。

一些ETF采用阶梯式计费,费率高达0.1%/年,部分海外指数公司的费率在0.04%到0.06%不等。跨境ETF指数使用费率相对较低,如跟踪日经225指数的部分产品为0.002%/年。

寻求平衡定价模式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深化,指数使用费对指数基金运营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容小觑。

以ETF为例,当前降费趋势下,不少大型宽基指数ETF管理费已降至0.15%/年,指数使用费支出占比高达20%。指数编制、维护成本与基金规模并非线性相关,降费趋势下,指数使用费是否可适当降低?

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多只产品调整,此轮调整后,大型基金公司每年将增加5000万元以上的指数使用费支出。

指数公司收费包括指数使用费、定制费和维护费等。编制成本包括选样、指数计算等,还需提供大量数据服务。

基金机构认为,指数投资魅力在于低价、高效,但调整支付主体后,指数使用成本占比被动提升,带来一定压力。随着跟踪同一指数的基金规模不断壮大,指数维护成本边际降低,为调降指数使用费提供了可能性。

《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降低ETF费用,包括指数使用费。

从“一刀切”到动态定价

指数基金规模快速跃升,业内人士建议,对特色指数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对成熟指数设置阶梯费率。

有指数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募浮动费率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如阶梯式收费。

中小型机构希望全行业系统性推进指数使用合理定价,以匹配市场化渠道议价能力。

对于特色指数,可探索“溢价”定价模式,支持指数持续创新。

此前指数使用费也经历过多次调整,但降费让利是否有指数运营机构的配合尚不确定。

业内人士建议,指数运营机构应更加积极主动沟通,协商定价、动态平衡。

指数开发和运营主体不断丰富,海外指数公司也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指数公司调整策略,是行业生态变化的顺势之举。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