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涌现,明星基金经理加速离职,反映出公募行业“造星神话”的破灭。越来越多公募的投研模式正从个人主义转向集体智慧,团队作战渐成主流。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持续扩充,行业发展趋势明显。

【公募造星时代落幕 团队作战渐成主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卸任基金经理的人数高达84人,创历史新高,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这一趋势反映出公募行业“造星神话”的破灭,越来越多公募的投研模式正从个人主义转向集体智慧。

证券时报记者吴琦报道,尽管公募基金业绩回暖,新基金发行市场表现活跃,但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并未减缓。数据显示,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超3990人,即将突破4000人大关。

公募基金投研团队不断壮大,但明星基金经理却加速离职。今年卸任的基金经理中,不乏一些业界知名的明星。这折射出公募行业“造星”模式的脆弱,以及向团队化、集体智慧驱动的转变。

公募“星”光黯淡

公募基金业绩持续回暖,但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关注度却有所下降。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更强调产品特征,对基金经理的介绍反而居于次席。此外,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也从业绩弹性转向持续获取超额收益能力、风格稳定性以及管理规模。

尽管主题基金业绩大爆发,但不少公募对“造星”态度冷淡。在某第三方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金选”产品报告中,虽详细介绍了基金经理的履历、投资理念等,却未透露基金经理姓名。

近年来,监管层和公司层面多次提及摒弃打造个人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以来,多位绩优基金经理选择清仓式卸任,还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表达出离职意愿或正处于离职流程中。

团队作战成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新聘基金经理人数达128人,延续了基金经理队伍持续壮大的趋势。部分基金公司仍在不断补充投研队伍,如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等。

翻阅新任基金经理的履历,不难发现,不少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经验接近于零。因此,公司只能通过内部挖潜,在研究员中提拔实力出众的人才。此外,更多公募开始着力从内部架构、投研体系上进行改革,持续打造团队化模式,弱化个人光环。

沪上一家公募甚至提出了“工业化”投研体系,希望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协作,输出定位更清晰、风格更稳定、长期超额更可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固收投资、指数投资、量化投资以及REITs等产品的崛起,也在减弱个人明星效应,强调团队作战。

“一增一降”折射行业趋势

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即将超过4000人,老将离去加上新鲜血液涌入,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持续扩充。这一“一增一降”的趋势恰恰折射出公募行业从个人主义驱动转向集体智慧驱动的新趋势。

公募基金的内部变革、投资者逐渐理性化以及监管层的引导,共同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文件,要求公募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越来越多的公募敢于探索改革路径,信心来源于产品业绩的回升以及规模的提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公募造星时代落幕 团队作战渐成主流)

(责任编辑: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