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强化监管引领,为银行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服务提供指导。截至2025年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已达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

  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是我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从专业化体制机制角度强化了监管引领,为银行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服务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开辟了广阔空间。

  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引导下,近年来银行机构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无论是金融产品、服务场景的创新,还是利率优惠、续贷支持等政策的优化,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涉农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滴灌乡村产业,助力拓宽乡村致富路。截至2025年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已达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而2025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更是降至4.52%。

  发展“三农”金融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续努力。现实中,仍存在个别银行在涉农金融服务上意愿不强、可持续性动力不足的问题。信贷投放往往倾向于赚快钱的领域,对涉农产业贷款存在顾虑。这主要是因为“三农”金融在实际展业中存在诸多痛点和难点,如自然条件、市场波动等不可控因素较多,容易导致涉农小微企业营收偏差,一旦发生意外风险,在缺乏担保物的情况下,银行后续贷款的处置与回收面临诸多困难。为此,不少银行设置了信贷责任人制度,这无疑加剧了涉农经营主体获取“三农”贷款的难度。

  此次《通知》聚焦金融服务问题和痛点,疏通银企堵点,旨在形成“敢贷、会贷、愿贷”的长效机制,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经济。通过深化“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通知》引导不同性质的银行发挥自身优势特长,找准金融融入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严监管机制的推动下,银行将下足“绣花针”功夫,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向“三农”领域倾斜。

  对于银行而言,带着顾虑是很难做好涉农金融投放的。当前,银行应尽快优化金融服务,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让产品更加契合当地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一线信贷人员涉农服务的积极性。同时,银行还应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涉农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为防范涉农信贷风险提供保障。

  在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号角已经吹响之际,我们要警惕“内卷式”竞争的出现。尽管《通知》鼓励不同性质的银行加强“三农”金融服务,但不能为了信贷数据好看就不顾一切地对涉农优质客户过度授信。为此,《通知》强调开展涉农贷款数据抽查核实工作,完善银行内部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