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助力提振消费。此举有望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意愿回暖,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

消费金融行业再迎政策利好!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旨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提振消费,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这一消息得到了多位行业人士的证实。

根据《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于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将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也将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通知》还优化了个人贷款期限政策,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延长至不超过7年(84期)。

此举对银行业而言,消费金融发展有望成为信贷结构优化的引擎。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和金融科技的深化应用,银行业通过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深化与消费场景的融合,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金融监管总局: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规范消费贷款条款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在谈及本次消费金融信贷额度调整时明确表示,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消费贷款合同条款,明示最终综合融资成本,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图/金融监管总局

个人互联网消费信贷(含信用卡)此前最高限额为20万元,还款上限为60期。此次调整有望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交通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显示,个人贷款特别是短期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为4.40%,明显高于其他贷款业务。

图/交通银行2024年度报告

研究机构:消费金融有望优化银行零售资产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意愿回暖

湘财证券研究团队认为,金融监管总局的通知传递出积极信号,消费金融发展有望成为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的引擎。随着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短期消费贷需求疲弱,但近期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及财政贴息政策将支持消费贷投放与消费金融供给扩容,有望促进银行非房零售信贷回暖。

此外,平安证券研报也显示,随着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以及国家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的政策优惠,综合融资成本将下降,有助于推动居民消费意愿的边际回暖。2025年政策合力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的恢复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