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健身教练大熊等因所在机构倒闭,被迫选择流动教学、线上自媒体等不稳定赚钱模式。中国健身行业经历连锁机构倒闭潮,但健身人群需求增加。教练们面临线上线下不同选择,竞争激烈,焦虑重重。后疫情时代,健身教练们摸着石头过河。

“上门私教以及在私人工作室带课,是我最近一年主要的工作形式。”

大熊是一名常居上海的健身教练,拥有八年教龄。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他刚刚加上了居住在浦东的金融界白领的微信,对方希望他能每周上门一到两次,提供臀腿训练的教学。

谈妥价格后,大熊检查小红书、抖音等APP,查看是否有新私信和评论,这些平台是他招生的重要渠道。他每天工作10小时,其中4小时教学,2小时通勤,4小时编辑社交账号内容并与粉丝互动。

五年前,大熊挂靠在某连锁健身机构,门店每月提供稳定生源。幽默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学员黏性很高,还曾获得过总部颁发的奖金。

但如今行业不景气,稳定机构减少,学员信任度降低。大熊只能尝试流动教学、接散客的模式。

大熊并非个例。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都有许多“流动教练”,他们因所在机构关门,被迫选择这种不稳定的赚钱模式。

中国的连锁健身行业在五年内经历了从百花齐放到连连“爆雷”。

最直接冲击来自线上,自媒体兴起培育了大批健身网红。随后疫情到来,居家健身热度飙升,大量健身消费者流失,影响线下机构,许多健身教练失业。

好消息是,后疫情时代,健身爱好者逐渐回归线下。Keep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其平均月活跃用户同比减少812.9万名,月订阅用户同比下降17.68%。

坏消息是,很多机构没能等到这个转折,纷纷倒闭或摇摇欲坠,教练们依然“无家可归”。2023年2月,梵音瑜伽等连锁机构接连倒下,健身卡消费者愈发不安。上海市体育局等部门发布了体育健身行业预收资金“三限”标准,加强监管。

另一边,中国健身人群需求仍在增加。截至2023年12月,全国线下付费健身会员已达近7000万人。但2023年全国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倒闭率分别为14.07%和13.71%,新增率仅为5.13%和6.32%。健身需求和健身机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资深健身教练Nancy用“鱼龙混杂”形容现在的健身教练行业,准入标准不明确,教练质量参差不齐。

大熊也提到,线上平台兴起后,许多只掌握基础增肌减脂方法的教练就上岗了,但健身需求多样,包括体态矫正、运动损伤恢复等,需要教练掌握相应知识。

Nancy和大熊都在运营自媒体,但并未将其作为主业。他们认为,能成为头部健身网红的寥寥无几,即使能一时爆火,也难以维持长期流量,所以更青睐用线上流量推进线下业务。

大熊表示,线上直播确实冲击了他的生意,但中高端稳定客群更喜欢线下体验,这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

后疫情时代,健身教练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挂靠在连锁机构的全职教练;二是自营工作室或做自由教练;三是转向线上自媒体。

乐刻运动副总裁赵柯表示,要解决教练供给问题,行业生态才能健康。乐刻于今年2月在杭州成立首个大型教练培训基地,旨在提供稳定就业机会,保证教练整体素质。

分析师水一涵认为,乐刻新培训基地落地是不错的信号,规范化培训体系下,教练留存率可提升。

然而,健身房寒潮未退,像乐刻这样能稳定经营的连锁机构是少数。流动教练们开始寻找新出路。

健身网红并非新事物。奥运冠军吕小军和素人出身的帕梅拉都是健身网红的代表。帕梅拉通过精细化运营社媒平台,与品牌合作,建立了全面的商业模式。

一位MCN人士可达表示,运动健身是近一年小红书“起号”最多的赛道之一。网民大健康意识提升提供持续流量,但竞争也激烈。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背后都是有增量的市场。中国线上和线下健身市场规模均在逐渐增长。健身教练们选择渠道,实际上瞄准的是不同健身人群。

于大熊们而言,他们冲着的是中高端客群,重视业务能力。线上教练要的是流量,面对的是追求免费知识和性价比的大众消费者。

教练们的焦虑也各不相同。线下教练面临场地租金、设备采购压力,服务范围有限。线上教练则面临竞争激烈、消费者黏性难以维持的问题。

哪种选择更好?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在健身房行业寒冬未过之时,健身教练们还得摸着石头过河。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帕梅拉健身图片

帕梅拉小红书主页。中泰证券数据报告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