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公布政策细则,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此举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股权投资良性循环,并突破传统增信方式。

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健全科技金融体制……5月7日,备受市场关注的债券市场“科技板”公布政策细则,并配套推出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上海、深圳、北京交易所发文补充实施细则。

目前,市场各方已对债券市场“科技板”作出积极响应。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介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通过债券市场“科技板”和风险分担工具,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更好匹配科技创新投融资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83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资金。但科创企业往往缺乏固定资产,传统债券市场难以满足其需求。为此,“科技板”作出针对性制度安排,提升发行效率和融资可得性。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科创企业可基于技术价值、团队能力等发行债券,匹配研发周期。

为提高交易活跃度,“科技板”鼓励金融机构、资管机构等资金积极参与投资,优化做市机制。

推动形成股权投资良性循环

“科技板”支持范围广泛,聚焦国家科技战略需要,加大对科技产业和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科技板”将鼓励更多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是本次政策的一大突破,有望缓解“短债长投”矛盾,促进股权投资良性循环。

业内专家表示,“科技板”支持头部私募等机构发行长期限债券,减少了对政府性资金的依赖,提升了投资效率。

突破传统增信方式

“科技板”依托央行创设的风险分担工具等,采用多样化增信措施,分担违约损失风险。

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降低发债融资成本。此举突破了传统信用债单一增信模式,降低发债门槛。

对于具有硬科技实力但前期融资困难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可运用政策提供担保增信支持。

证监会将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优化发行注册流程,完善增信支持。

未来,可扩大政府担保覆盖范围,建立全国性科创信用评级体系,提升债券市场对无形资产的定价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