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8.13%,较上季末下降3.06个百分点,但远高于监管线。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0家拨备覆盖率环比下滑。动态调整拨备符合监管导向,并非违规。拨备覆盖率微调有助于释放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5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8.13%,较上季末下降3.06个百分点,这是自2024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环比回落。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0家截至一季度末拨备覆盖率环比下滑,最高降幅超过70个百分点,引发了市场对银行风险抵御和盈利能力的关注。

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抵御的关键指标,即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也被视作“财务蓄水池”。一季度末拨备覆盖率的微降,是商业银行在复杂环境下的战术选择,市场应客观看待。首先,波动幅度小,当前水平仍远高于监管线。监管要求拨备覆盖率在120%-150%,而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该指标为208.13%,A股上市银行平均高达296%。

其次,动态调整拨备符合监管导向,并非违规。在满足监管要求基础上,银行有调节空间。监管部门早已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一季度银行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乏力,不少银行选择释放拨备以平滑利润波动。

最后,拨备覆盖率微调有助于释放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拨备管理的核心在于平衡风险覆盖与资本效率。减少拨备计提可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为实体经济补充“弹药”。总之,一季度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的变化,反映出银行在宏观经济转型期的动态平衡策略。但长远看,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资产质量、增强盈利韧性,才是商业银行的战略根本。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