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新品频现高收益,固收+产品成热门选择
AI导读:
近日,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显著增加,部分理财机构推出高预期收益的最短持有期产品吸引投资者。随着存款利率下调,收益下行成为长期趋势,“固收+”产品成为热门选择。投资者更倾向于多元资产配置策略,通过跨类别、跨地域投资来分散风险、提升收益。
近日,随着理财市场的活跃,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显著增加,不少理财机构推出高预期收益的最短持有期产品来吸引投资者。从产品设计来看,5月以来,部分固收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上限甚至突破了6%大关。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季度债市表现不佳,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下滑,理财总规模缩减近万亿元。进入二季度,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理财业绩有所回升。同时,银行和理财机构加大营销力度,推出高收益产品,使得理财规模再度攀升至历史高位。
随着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收益下行已成为银行理财的长期趋势。在此背景下,“固收+”产品成为了理财市场的热门选择。投资者更倾向于采用多元资产配置策略,通过跨类别、跨地域投资来分散风险、提升收益。
高收益新发理财产品频现
进入5月,部分理财机构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明显上升,预期高收益产品频现。例如,招银理财的一款3年封闭期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限高达6.8%,杭银理财的一款现金管理类产品最高7日年化收益达到3.53%。
Wind数据显示,5月上半月,有6家银行及理财公司新发的7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限超过了6%;同时,4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最高7日年化收益超过3.3%。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上半月,全市场共新发行了506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104款。其中,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58%,环比上涨0.02个百分点;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22%,环比上涨0.11个百分点。
中信建投研报也显示,同期样本理财公司最新产品发行量上升,基准利率上升的理财子公司有4家,平均发行基准利率最高的达到2.77%。
最短持有期产品受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最短持有期的产品发行愈发密集。Wind数据显示,5月上半月发行的产品中,最短持有期的产品就有75只,其中期限多为6个月之内。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趋势主要受小长假和经济预期影响。节假日理财以短期为主,目标是吸收资金并在假日后将收益返给投资者。此外,宏观经济方面的降息预期落地也推动了这一趋势。
易观千帆银行业咨询专家指出,5月以来理财市场表现活跃,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结构分化”的特点。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密集推出短期高收益产品,投资者参与度明显提升。当前产品设计更趋灵活与稳健,最短持有期产品越来越多,在配置策略上也越来越强调创新丰富的“固收+”与主题策略。
新金融专家也表示,最短持有期产品能够在保证一定流动性的同时提供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且风险相对较低,非常适合当前市场环境下寻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
配置策略转向“固收+黄金/海外资产”
随着存款利率的再度下调,理财产品收益率进一步降低已成长期趋势。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新一轮降准降息政策,多地城商银行、农商银行迅速响应,陆续下调存款利率。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中低风险、流动性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同时,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强调,随着广谱利率不断下行,理财面临的高收益资产荒愈演愈烈,后续收益料将持续降低。因此,布局“固收+”理财已成为各大理财子公司的战略重心之一。
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热门选择。投资者更倾向于采用多元资产配置策略来分散风险、提升收益。理财机构可强化产品创新能力,通过指数增强方式参与权益市场以提升产品收益。
此外,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指出,当前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及基金产品的配置意愿呈现出“稳健偏好增强,全球化、多元化配置需求上升”的特点。传统“固收+”产品正在向“固收+黄金/海外资产”拓展以增厚收益。
在不确定的投资环境中,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动态调整资产配置结构,避免过度集中某一类资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