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悦城地产私有化,房地产行业调整期退市潮涌动
AI导读:
11月17日晚,大悦城地产公告股东批准私有化决议案,上市地位将撤销。其12年港股上市历程进入倒计时。此次私有化由控股公司主导,近年来房企私有化退市频发,大悦城地产并非孤例,房企退市潮或持续,原因多样。
11月17日晚间,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地产公司大悦城地产有限公司(HK00207,股价0.62港元,市值88.23亿港元)发布公告称,当日举行的法院会议上,计划股东已批准私有化决议案,这一举措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调整期的又一重要动作。待计划生效后,其上市地位预期将于11月27日下午四时起正式撤销。
自此,这家央企地产平台12年的港股上市历程进入最后倒计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私有化由大悦城地产控股公司大悦城控股集团主导,拟以每股0.62港元现金回购计划股份,总代价约29.32亿港元,资金来源为大悦城地产内部资源或外部债务融资。
记者注意到,自2021年9月首创置业打响房企私有化“第一枪”后,先后有中国宏泰发展(中国金茂系)、华发物业(华发集团系)、首创钜大(首创集团系)、复星旅文、北京建设等港股房地产企业退市,近期则有大悦城地产、五矿地产加入退市行列,房地产行业调整态势明显。
大悦城地产12年上市之路将终结
回溯大悦城地产的上市历程,2013年大悦城地产以“中粮置地”之名借壳登陆港股,2025年推进私有化,在港上市时长约12年。
大悦城地产是中粮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平台。此番私有化后,中粮集团的地产平台还有A股上市的大悦城控股集团。
随着近年来地产行业的调整,这家央企地产平台在资本市场仍充满挑战。
首先从股价看,截至发稿,大悦城地产的股价为每股0.62港元,该价格仅为高峰期股价的零头,股价低迷成为其私有化重要因素。
另从股权结构层面看,此次私有化前,大悦城控股集团持有大悦城地产64.18%普通股股份,控股股东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得茂有限公司持股2.58%普通股及10.95亿股优先股,计划股东持股比例为33.24%。交易完成后,大悦城控股持股比例将跃升至96.13%,得茂持股3.87%,几乎实现了对大悦城地产的全资控股。
大悦城控股在公告中表示,此举是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将显著优化公司治理框架,整合组织架构与股权结构,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持股权益,有利于提升归母净利润。
业绩表现方面,大悦城地产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81.24亿元,同比下降5.8%;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26.6%;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及汇率变动产生的税后亏损约1.4亿元,核心净利润达2.44亿元,同比增长25.1%。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悦城地产的私有化临近,这或将成为大悦城地产作为上市公司披露的最后一份中期业绩报告。
房企私有化退市成为深度调整期重要现象
大悦城地产的私有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的一个缩影。在房地产行业调整背景下,房企退市潮涌现。
每经记者梳理发现,自2021年9月首创置业打响房企私有化退市“第一枪”,中国金茂旗下中国宏泰发展、华发集团旗下华发物业、首创集团旗下首创钜大等相继宣布私有化退市,其中首创钜大已于2025年1月23日完成私有化生效,1月27日正式撤销上市地位。
近期,除大悦城地产外,五矿地产也加入私有化阵营,港股地产板块退市潮持续发酵。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有30余家A股和H股上市房企退市,其中被动退市的有28家,主动退市的有5家。
刘水分析,一般企业选择退市,通常可分为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对主动选择私有化退市的企业来说,不少企业因为股价长期低迷,基本已失去融资的功能,退市后可以减少运营成本,以更好应对行业调整。
在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看来,私有化后企业可降低监管的成本,提升战略决策灵活性,更有利于实施长期发展规划,适应房地产行业调整需求。
“从当前情况来看,预计退市还会持续,部分是由于业绩或者要求不达标的被动退市,有些是基于股价过低,股票流动性很差,丧失了融资功能,并且在强监管下,也不利于战略调整的灵活性。”宋红卫说。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