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融创中国宣布境外债务重组计划生效,约95.5亿美元债务清零,孙宏斌掌控控制权。公司通过卖资产、债转股等方式化债,高端产品线获市场认可,但仍面临亏损和资产负债率高等挑战。

  11月5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所有境外债务重组计划条件已达成,计划生效日期为2025年11月5日。

  这意味着,融创中国约95.5亿美元境外债务实现了实质性清零,叠加今年初境内债重组成功,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口中“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房地产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债务重组成为房企自救关键路径。孙宏斌还掌握着控制权

  克而瑞监测显示,2021年以来的“爆雷”房企超过70家,有60多家房企进行了债务重组,但截至目前,境内、外债务实现重组或接近成功的房企只有3家,融创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房企化债目前集中在3条路:卖项目、转股权、展期拖时间,孙宏斌则更显果决,曾公开表示降负债无捷径,要么“卖血”,要么“造血”。

  自公司出险以来,他陆续出售贝壳股票,转让上海董家渡项目股权,退出彰泰服务,处置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石家庄中央商务区等资产。但单靠卖资产,对彼时负债数千亿元的融创中国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孙宏斌走上了债务重组之路:2023年初,完成160亿元境内债重组;当年11月又通过“债转股+发新票”完成逾90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

  然而,由于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叠加市场恢复情况远不及此前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制定时的预期,以及中国信达(香港)提出清盘呈请,融创中国再次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孙宏斌不得不启动对境内外债务的二次重组,其“赌性”也再度显现。区别于第一次境外债重组中可转债、强制可转债、股权置换的多工具组合,债权人可自主选择留债、转股或换股,融创中国的第二次重组推行的是强制性全额债转股,覆盖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类型,让债权人都来当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与全额债转股方案一同而来的是管理层持股被稀释,为此融创中国方面设计了“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向主要股东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其中债权人每获分配的100美元本金的新强制可转换债券中,将有约23美元债券发行给主要股东或其指定方。最终,一共1469名计划债权人投票赞成该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占出席会议并投票的总债权人数约98.5%,其代表的债务金额支持率也达到94.5%。

  这一表决结果远高于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满足了法院批准的核心要求。如今,随着香港高等法院对重组方案的批准,孙宏斌也开创了行业“全额债转股”先例,不仅甩掉约95.5亿美元境外债务,同时还牢牢掌握着融创中国的控制权。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成功,融创中国也再次赢得了“喘息时间”。

  今年6月30日,孙宏斌亲临在香港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现场,普遍被市场视为融创中国转好的积极信号。彼时,孙宏斌规划好了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聚焦核心城市、打造品质项目。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融创中国的高端产品线依然大获市场认可。2025年1~9月,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17.6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87%,但每平方米销售均价同比上涨近1.14万元,达到约3.17万元/平方米。

  尤其是上海壹号院项目,开盘以来就多次引发抢购热潮。今年8月23日,项目迎来第五批次开盘,均价19.80万元/平方米,最贵单价近25.45万元/平方米,最高总价将近2.84亿元。最终66套房源1小时售罄,销售金额合计48亿元。至此,上海壹号院年内累计总销售金额超220亿元,成为2025年全国首个销售额破百亿元的楼盘。

  但融创中国要想完全翻身,仍然面临多重挑战。2025年半年报显示,融创中国收入约199.9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4.4%,但资产负债率仍高达94.73%。与此同时,尽管融创中国的土储仍较充足,至上年底还有约1.28亿平方米,但除了京沪等几个明星项目外,其余项目甚少在市场激起水花。“在支持性政策持续出台的大环境下,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将逐步企稳,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恢复,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和较长时间。”孙宏斌在半年报中亦表示。

  当下随着化债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保交付”成了当前孙宏斌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也是评估融创中国能否真正翻身的一大核心指标。2025年,融创中国预计交付6万套,只相当于2024年的1/3左右。这场“翻身战”,孙宏斌已打赢一半。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