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连日来,融创、碧桂园等头部民营房企在境外债务重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债务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化债模式从展期转向实质性削债,将降低房企短期偿债压力,为经营转型创造关键窗口。

  连着两天,融创、碧桂园两大头部民营房企在境外债务重组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房地产行业迎来新动态。

  11月5日,融创宣布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重组计划条件均已达成;次日,碧桂园宣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今年下半年以来,包括旭辉、世茂、禹洲、佳兆业、时代中国等宣布各项境外债务重组条件均已获达成,重组方案全面生效;龙光的境外重组方案也在9月份获得了超80%的债权人支持。债务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并且化债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的“以展期为主”转向“实质性削债”,多数企业境外债务重组削减幅度超过50%。业内认为,此番化债落地后,将降低房企短期内的偿债压力和利息成本,使企业能聚焦“保交楼”和轻资产转型。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化解正进入重要的窗口期。

  多家房企完成债务重组

  11月6日一早,碧桂园就公布了境外债重组方案的投票结果: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相应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相应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这也意味着,只待1月后的香港最高法院聆讯裁定,碧桂园此次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将正式落地。至此,碧桂园也将达成在2025年底前完成境外债务重组的目标。根据碧桂园方面披露,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70亿元(以兑换汇率7.2计);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削债比例大约为66%。步伐更快的融创则实现了更大比例的化债。11月5日,随着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融创此番二次重组推进的全额“债转股”,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基本实现“清零”。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称,两家头部房企债务重组相继实现重大突破,一方面可使企业的债务总额大幅降低,资产负债表得到显著修复,同时债务期限大幅拉长,财务成本也大幅降低。其中,融创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600亿元人民币,每年可节约大量利息支出;碧桂园的新债务工具融资成本大幅降至1.0%-2.5%,最长延长至11.5年,每年亦可节省巨额利息支出,且未来5年内无集中兑付压力,为经营恢复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作为各大房企“上岸”的关键一步,今年下半年以来,有多家头部企业完成了债务重组的重大突破,化债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其中,今年6月时,旭辉的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法院批准,加上9月百亿境内债券重组方案高票通过,实现境内外债务“同步通关”,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外整体重组的头部民企。此后,7月-9月间,世茂、禹洲、佳兆业、时代中国各项境外债务重组条件均已获达成,重组方案生效。同时,龙光的境外重组方案也在9月份获得了超80%的债权人支持,接下来就等待债权人会议及最高法院的聆讯。

  有近期完成债务重组的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分析,在本轮房企债务重组过程中,部分先行企业已经给行业打了样,除了融创是二次境外重组之外,包括旭辉、碧桂园在内的房企给出的重组方案条款较为相似,均为组合方案,整体削债比例也接近。再加上此前已经历过多轮谈判,债权人对行业和市场形势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就促使近期方案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为转型创造契机

  在目前房企化债进入深水区、民营房企信用环境仍待改善的背景下,多家头部房企境外债务重组的落地对行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刘水指出,当前出险房企化债模式已经从过去的“以展期为主”转向“实质性削债”,直接削减债务本金,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多数企业境外债重组削减幅度超过50%,部分甚至达到70%,例如融创本轮境外重组实现了全额债权转股权,基本实现境外债务“清零”。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认为,这一变化对出险房企来说有重要意义,因为展期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仍非常大,在商品房市场增量市场修复仍在进行中的情况下,导致企业造血功能仍较弱,最终可能造成企业和债权方双输的局面。事实上,债务重组方案能以更快的速度落地,也显示出当前债权人对于债权回收的预期已经有所调整。刘水指出,债权人的态度更趋务实,在市场调整期不断延长的背景下,债权人意识到房企债务偿还难度大,相较于资产持续贬值,更倾向于接受重组方案以提高债务清偿率,争取更大程度的权益保全。若房企后续经营改善,股权价值提升,债权人可通过分红或转让股权获益。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各大房企加速风险出清,也意味着市场对民营房企的系统性担忧得到了有效缓解,有助于改善民营房企整体信用环境,推动行业从“信用分层加剧”向“优质主体率先企稳”演进。在不断修复过往创伤的同时,“轻装上阵”的房企也将有望抓住行业转型的契机,走上正常经营的轨道。刘水表示,完成债务重组后,房企大幅降低短期偿债压力和利息成本,能聚焦“保交楼”和轻资产转型,为经营转型创造了关键窗口。不少出险企业选择聚焦轻资产业务,重点发展代建、物业、资产管理等业务。“轻资产业务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不增加有息负债,能帮助企业在‘失血’后,以最低的成本恢复造血能力。”刘水表示,出险房企多年积累的核心能力并未完全消失,如产品力和品牌仍有一定影响力,并拥有成熟的开发、运营和服务团队且经验丰富,具有成熟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将其迁移至盘活存量资源是合适的转型发展路径。整个行业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物业、资产管理等赛道空间广阔。近年来,房地产新发展模式逐渐落地,包括“好房子”建设,代建、物业管理、存量资产盘活、探索房地产的新场景和新业态、新空间等,都开始取得显著效果。李宇嘉认为,当前债务重组后可实现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松绑,有助于释放企业历史积淀的开发设计和运营能力,向新模式转型,这是走向共赢、落实债权的必然路径。一家华东民营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化解正迎来一个至关重要的窗口期。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随着政策持续精准发力、市场基本面逐步企稳以及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房企化债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为行业最终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