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市住建委近期召开专题部署会,明确将定向满足城市公共服务人员住房需求,持续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会议提出多项重点工作,包括开展“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定向对接租赁房源,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

4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消息称,北京市住建委近期组织召开了北京市2025年住房保障工作专题部署会,会议明确了北京将定向满足城市公共服务人员住房需求、持续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持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房源使用监督等六项重点工作。特别是针对行业特点,将开展“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定向对接配送、快递、家政、环卫等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租赁,满足他们“一间房、一张床”的多元化住房需求,旨在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定向满足公共服务人员住房需求

会议特别提出,北京将持续推进新毕业大学生青年公寓、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宿舍专项租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中心城区、平原新城各区提早谋划,每区选取不少于300套(间)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赁房源,在毕业季启动面向在京就业创业的应届新毕业大学生租赁。

针对公共服务人员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差的现状,北京市通过定向对接租赁房源,旨在保障他们的居住安全和生活便利性,这也是填补住房保障体系结构性缺口的创新举措。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指出,青年公寓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形态,其目标客群锁定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这类性价比较高的户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

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提高

会议要求,通过新建、存量商业办公、厂房改建等方式,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任务,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此举旨在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2025年末全市力争提高至85%,其中2024年底前备案的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

保障性租赁住房通过限定租金为市场水平的80%,可以有效发挥平抑房租的杠杆作用,满足城市新青年、北漂服务人员等暂不具备购房能力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