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实现“老有所养”成为民生考题。然而部分养老机构设置陷阱,诱使老人购买“投资产品”,承诺高额收益却难以兑现。南都记者暗访发现,问题机构旗下的养老公寓人去楼空,广州多家养老机构仍存在预收多年床位费的情况,甚至有“养老机构”未进行备案。提醒老年人提高警惕,避免落入养老陷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然而,部分养老机构却设置陷阱,让老年人陷入“老来维权”的困境。

近年来,一些机构以“养老”为名,将床位、公寓等包装成“投资产品”,诱使老人或提前规划养老生活的人士购买。例如,有机构承诺购买公寓或床位使用权后,若不住宿交由机构管理,每年可获近万元收益返还。但广州市民栗书和邓莉等人的经历显示,这些承诺往往无法兑现,他们因购买所谓“度假式养老住宿套餐”和“养老公寓使用权”而损失惨重,尽管胜诉,但至今无法追回本金和收益。

南都记者暗访发现,问题机构旗下的养老公寓人去楼空,但仍继续销售保健品、组织养老旅行团。此外,一些在册养老机构也存在通过宣传“床位投资”行为吸引市民“入局”的现象,如广州昌松爱心养老服务公司推出的“床位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但实际上却难以兑现。

民政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规定,养老服务费预收的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但南都记者暗访发现,广州多家养老机构仍存在预收多年床位费的情况。例如,有机构要求一次性缴纳一居室三年房费19万,甚至有的机构推出预缴纳35年房费的套餐。

此外,部分养老机构在老人入住时还需缴纳数万元的“赞助费”、“门槛费”等,这些费用通常带有附加条件,只有满足条件才能全额或部分退还。南都记者还发现,广州仍有“养老机构”未进行备案,却仍在运营并收住老年人。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加强养老机构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违规机构的查处力度,同时提醒老年人提高警惕,避免落入养老陷阱。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