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统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挑战
AI导读:
我国自2016年起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已惠及近两亿人口。但面临覆盖范围有限、支付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制度,增强养老服务支付保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居家照护服务智慧化监管。
自2016年起,我国正式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制度试点工作,作为一项广覆盖普惠型民生保险,经历多年的市场摸索发展实践后,已为我国数百万失能居民提供了保险护理服务,惠及近两亿人口。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长护险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惠及超过1.8亿人口,累计有236万人享受到了相关待遇。在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参与下,试点城市逐步探索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护理服务,在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面对“银发浪潮”,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长护险在为失能居民家庭带来照护的同时,也面临覆盖范围有限、支付保障水平较低、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满足需求能力不足等挑战。
面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家庭重担,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显得尤为迫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周燕芳提交了《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强养老服务支付保障的建议》的议案。
成效与挑战
2024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长期照护和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合理确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和补贴标准。周燕芳认为,这份国家层面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然而,当前长护险制度经过八年试点后,仍面临五大问题。
长护险试点的覆盖范围相对有限,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4400万。预计到2025年,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增至7279万人。目前长护险试点覆盖范围有限,许多地区尚未纳入试点,导致大量有需求的老年人无法享受保障。
其次,长护险支付保障水平与失能照护需求间存在显著差异。以上海为例,上海普通的养老机构平均价格为5500元左右/月,而上海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为5100元左右,支付能力普遍不足。虽然长护险提升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但保障标准不高,导致部分失能老人转向医疗机构挂床养老,造成医保基金不合理消耗。
此外,长护险筹资机制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医疗保险划拨或政府财政补贴,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比例过低。同时,全国也未形成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导致评估质量与效率参差不齐。
最后一个制约因素是长护险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缺口较大,导致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亟待建立统一长护险制度
基于试点经验,制定全国性制度框架势在必行。周燕芳建议明确长护险制度的基本原则、覆盖范围、筹资渠道等基本要求,确保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建议为长护险建立独立筹资渠道,如参考日本“40岁强制参保”机制,设计“个人+企业+财政”三方筹资模式。
对于评估体系不一的问题,周燕芳建议推行全国统一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体系,包括制定评估管理办法、明确护理需求认定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在供给端,她建议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居家照护服务智慧化监管。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