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春暖花开时节,上海入境游市场逐步回暖,两艘大型邮轮带来近5000名外籍游客。为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上海在支付、语言支持、旅游产品定制等方面持续优化,同时加大海外宣传力度,全力构建国际友好型旅游产品体系。

春暖花开时节,上海入境游市场逐步回暖,并即将迈入新一年的旺季。3月16日,德国AIDA邮轮公司旗下大型邮轮“阿依达·星辰号”、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先后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两艘大型邮轮为上海带来约4800名外籍游客,创下中国邮轮母港单日入境外籍游客最高纪录。

随着海外游客纷至沓来,上海将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让他们全方位领略城市魅力,成为“China Travel”的代言人?对此,多名高校学者、旅游从业者及国际友人分享了他们的观察与建议。

支付体验持续优化

中国免签政策不断优化,吸引大批海外游客来到上海。他们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接受度高,但并非所有入境游客都能熟练使用移动支付。

英语导游阿玮发现,欧美中老年游客偏爱现金或信用卡支付。约六七成欧美游客未提前下载支付软件,需导游带他们去银行兑换人民币现金,但部分银行网点需预约,等候时间长,给游客带来不便。此外,外卡POS机“卡壳”情况时有发生,且未覆盖部分小餐厅和购物店。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系主任孙云龙认为,增设实体外币兑换点或铺设外卡POS机需权衡投入产出。日本“西瓜卡”集交通、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提供有益借鉴。上海推出的“Shanghai Pass”功能类似,但知晓度不高,购卡点位便利性和醒目程度有待提升。

线上线下需更多语言支持

印度尼西亚游客麦克斯反映,常用地图App只有中文版,给他们带来不便。对自由行游客而言,没有地图软件指引,深入探索上海景点、餐饮和博物馆难度大。

法国“城市漫游者”乐盖曦建议,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为主功能按键添加英文标识或嵌入实时翻译功能,为入境游客提供便利。小红书、大众点评等软件已有成功实践。

旅游行业人士建议,上海部分助老打车暖心车站增加站点,扩大服务面,在车站屏幕上添加英文说明,将入境游客纳入服务范畴。核心旅游区公交站点增设英文标识,为入境游客打车提供指引。

定制化旅游产品

韩国游客在上海打卡线路高度相似,韩国博主裵裕正解释,他们希望深入了解上海文化,但获取信息有限,跟着攻略游玩最省心。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建议,针对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近程市场,推出定制化特色旅游产品。根据客源偏好推出不同主题线路组合,如韩国游客喜欢周末游上海,可推荐8到10种“3天畅游上海”线路。

上海入境游产品空间维度有待拓展。世博文化公园、张园等文旅资源可丰富入境游产品。观光巴士线路可延伸至武康路、愚园路等特色马路,让游客领略上海多元魅力。豫园灯会等体验需针对海外游客深入讲解。

东方明珠电视塔总经理郭一峰建议,针对韩国和东南亚家庭游客增加,推出“家庭友好”套餐,如设计浦东机场直达迪士尼乐园、东方明珠塔及上海乐高乐园的巴士线路,提供多语种导览服务。

海外宣传加大力度

中国与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但乐盖曦发现,一些对中国充满热忱的外籍汉语老师和学生并不知晓免签消息。她认为,中国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提供便利,值得加大海外宣传力度。

孙云龙强调,入境游产品研发设计和对外宣传推广应聚焦用户需求,转变表达方式与策略。乐盖曦补充,服务好每位海外游客至关重要,他们的旅游体验和评价将影响亲朋好友来中国和上海的意愿。

上海需形成合力,提升便利性与开放度,构建国际友好型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入境旅游宣传推广工作,凸显“中国入境游第一站”优势效应。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