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市场企稳迹象显现,成交均价跌幅持续收窄
AI导读:
2025年1月,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跌幅再度收窄,成交量同比显著上升近20%,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回暖信号。政策效应持续发酵,预计后续市场有望继续回稳。
二手房市场呈现企稳迹象,成交均价跌幅持续收窄。
近期,多家权威市场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份,全国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跌幅再度收窄,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回暖信号。“以价换量”的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持续发酵,1月份二手房成交量同比显著上升近20%,显示出购房者的积极入市态度。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截至2025年1月份,全国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已经连续33个月下跌,但跌幅普遍控制在1%以内。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二手房成交均价的环比跌幅已经连续6个月呈现收窄态势,这进一步印证了市场正在逐步走出低谷。
中指研究院研究副总监李益峰指出,短期内,受部分小区价格调整到位以及核心城市业主预期改善等多重因素影响,二手房成交量有望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跌幅也有望继续收窄。尽管目前仅有少数城市的二手房成交均价实现止跌转涨,但整体市场回稳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只是仍需政策层面的持续加力支持。
连续收窄趋势明显
“以价换量”已成为近年来二手房市场的主旋律,尽管全国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均价尚未实现全面止跌,但收窄的趋势已经愈发显著。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1月,全国100个城市的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4130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1%,同比下跌7.22%。尽管价格仍在下跌,但环比跌幅已较此前有所收窄,且这一收窄趋势已经持续了6个月。
从具体城市来看,2025年1月,成都、乌鲁木齐两个城市的二手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深圳环比持平,其余97个城市环比均下跌。其中,淮安、盐城等10个城市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跌幅均在1%及以上,淮安跌幅最大,达到1.72%。
按城市等级划分,2025年1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15%,同比下跌5.77%;二线城市环比下跌0.58%,同比下跌7.69%;三四线代表城市环比下跌0.59%,同比下跌7.34%。
与二手房市场相比,新房市场则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部分城市优质改善项目的入市带动,2025年1月百城新房平均价格为16693元/平方米,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同比涨幅为2.76%,环比微涨0.23%。
李益峰表示,受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2025年1月份新房成交出现季节性回落,导致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幅有所收窄。但总体来看,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的态势并未改变,百城二手住宅价格整体环比仍下跌。若后续各项政策能够加快落实到位,一季度市场有望延续回稳态势。
成交量显著回升
从市场表现来看,二手房成交量在春节期间的表现尤为亮眼,明显优于新房。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春节前,2025年1月份重点20城的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了19%。同期,3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但增幅远不及二手房。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的监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春节前,2025年1月份重点15城新房成交59010套,较2024年同期小幅增长0.4%;而重点6城二手住宅成交36273套,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3%。
在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重点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均赶超了去年同期。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春节假期重点15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608套,日均成交76套,日均成交量较2024年春节假期上升了72.7%。二手房方面,重点6城二手住宅成交82套,日均成交10套,日均成交量较2024年春节假期上升了43.9%,创近4年来新高。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认为,政策效应的持续发酵以及多样化的新春楼市促销活动共同促使了2025年春节假期楼市的止跌回升。但总体来看,目前成交规模仍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后续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展望未来,李益峰表示,2025年楼市政策环境将保持宽松,各地有望继续从促进需求、优化供给两方面入手优化楼市政策。预计后续各地将加快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大居民购房补贴力度等,以带动住房需求的释放。同时,一线城市也有望继续优化购房限制性政策。
此外,李益峰还指出,财政部再次强调专项债可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及存量商品房,若2025年政策能够加快落地,将有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市场进入新的循环。预计春节后新房市场网签量将出现一定回升,同时由于去年一季度新房成交规模为近年较低水平,低基数下新房销售量同比或将保持平稳。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http://example.com/image1.jpg)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