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速,中国太保与中国再保签约
AI导读: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4月18日,中国太保与中国再保举行了场内交易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将协同服务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此次活动标志着我国数字化、标准化再保险交易从前期单点突破、逐单试点向规模化应用转变。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中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4月18日,中国太保与中国再保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举行了场内交易签约仪式,这标志着双方将协同服务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中国再保党委副书记、总裁庄乾志表示,中国太保与中国再保同属国有综合性保险集团,此次签约是再保险与直接保险协同服务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实践。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此次签约预估交易规模约30亿元,大地保险、三井住友也分别进场交易签约,预估交易规模分别为21亿元和6亿元。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在保险行业中扮演着托底的重要角色。中国太保作为直接保险公司,与中国再保——我国境内唯一的本土再保险集团,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去年十月,中国再保成为首批在临港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的专业再保险机构,目前运营体系已搭建完毕,具备了高效开展国内外再保险业务的全部条件。
中国再保正在积极推动业务登记和交易落地工作,依托中再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加强境内外机构与运营中心的协同联动,推动再保业务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落地。截至目前,国内国际业务方面已完成三大重要合约的登记,已登记业务近60亿元。
太保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负责人陈森表示,平台建设是再保险中心迈向全球化的基石,交易上量是体现再保话语权的要素。下一步,中国太保将把与中国再保的成功交易模式运用到其他符合条件的重大再保分出业务上,并推动更多交易伙伴在登记交易中心注册和开展业务交易。
此次活动标志着我国数字化、标准化再保险交易从前期单点突破、逐单试点向规模化应用转变。已有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通过使用登记交易中心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的合同和账单体系、一致的交易规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深化国际合作。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93家保险机构在登记交易中心平台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外机构16家、境内机构77家;累计交易保费7555.53万元;累计登记保费1132.78亿元。

此外,中国太保还牵头发起倡议,得到了包括中国再保、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等在内的29家中外资再保险运营中心的积极响应。这些倡议旨在推动再保险业务登记和交易规模上量进位,助力再保险数据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