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智慧养老产业凭借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养老服务供给扩大化的重要依托,但仍面临老年人数字素养低、产品供给同质化等问题。需强化政策支撑,注重技术赋能,消除数字鸿沟,营造智慧养老友好环境。

  当前,智慧养老产业凭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养老服务供给扩大化、普惠化的重要依托,能够更好地满足“银发族”多样化养老需求,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试点示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概念探索到规模化落地的跨越式发展。例如,上海市全面推行“为老服务一键通”,从“医、食、住、行、康、养、护、询”八方面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并计划到2025年,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1000个数字化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示范品牌。江苏省也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部分城市创立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1+2+N”模式,通过智慧平台运营服务监管,开展线下养老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然而,智慧养老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老年人数字素养相对较低,智慧养老服务普及受限;产品供给同质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不足;行业标准不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难以共享;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用户隐私保护存风险。为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多角度发力。

  强化政策支撑,构建智慧养老产业生态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规划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和支持措施。完善行业标准,统一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打破信息壁垒。优化财税政策,对智慧养老产品研发、应用推广给予税收优惠,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示范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智慧养老专项信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养老项目建设。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

  注重技术赋能,提升智慧养老产品供给质量。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前沿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研发适老化、个性化、智能化产品。转变研发理念,探索“老年人参与式设计”,提高产品易用性和适配性。围绕老年人健康监测、安全保障、日常照料等需求,开发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监测系统、智能家居辅助设备等。加强产业链合作和跨行业协作,构建全方位智慧养老服务链。

  消除数字鸿沟,营造智慧养老友好环境。针对不同年龄段、认知水平的老年群体,开展分层分类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其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强化产品适老化改造,降低使用门槛。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避免老年人掉队。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老年人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