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农商银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积极探索“金融为老上海模式”,通过“网点+社区”“金融+非金融”“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助力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作为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上海本土法人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金融为老上海模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4月27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举办了“金融为老服务”媒体调研活动。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在会上指出,老龄化和养老不仅是宏观议题,更是关乎每个人的微观话题。他强调,银企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有效市场,以协同努力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从细微处入手,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作为深耕本地的金融国企,上海农商银行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网点+社区”“金融+非金融”“线上+线下”的为老服务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针对老年人高频的社保业务需求,自2024年起,上海农商银行成为全市首批“社银直联”合作银行,在全市各区布设了近300家“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网点。这些网点引入了个人办理参保手续、上海养老金卡(折)调整等业务,使老年人在银行网点就能轻松办理社保业务,实现“就近办”“多点可办”“全城通办”。

在社区场景方面,上海农商银行倡导提供“嵌入式服务”。该行于2022年末推出了“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陆续推出了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家庭教育、农品惠购、公益服务、居家生活、综合金融等八项“金融+非金融”服务,助力全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老年人打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

谈及为何开展多项非金融服务,徐力表示,这完全基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要真正做好“金融为老”,就必须用心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