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平台助力普惠金融发展,AI技术引领行业变革
AI导读:
金融科技平台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变革金融服务方式等五大方面助推传统金融行业。AI大模型成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金融科技平台在AI前沿领域的探索正深化这些影响。同时,AI智能体正深刻改变普惠金融信贷审批业态,推动银行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随着金融机构积极投身普惠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平台如何扮演好“催化剂”角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在“2025年广州市人工智能与现代金融产融对接活动”上发布了《金融科技平台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下称《报告》),从信贷视角剖析了金融科技平台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深远影响。
《报告》指出,金融科技平台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助推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降低信息不对称,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革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行业效率;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客户体验;增加信贷供给,构建多元化金融生态;以及服务普惠群体,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影响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正逐步深化。
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在活动上强调,当前AI大模型已成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金融科技平台在AI领域的探索,为上述影响的深化提供了核心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平台在推动中小银行扩大消费信贷等普惠金融业务规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中小银行的助贷类消费信贷中,金融科技平台提供的线上助贷占比高达一半,显著提升了中小银行的放贷效率,客户数量增加40%~50%,消费信贷业务增长50%。
莫秀根表示:“健康且适度的消费信贷服务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月28日,一位金融科技平台专家通过微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行业竞争加剧、数据泄露风险,以及金融业态的复杂化等。因此,金融科技平台应回归科技服务金融的本质,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助力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同时,降低合作门槛,提升行业效率和下沉服务能力,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获得优质的金融科技赋能,降低行业风险。
AI智能体正深刻改变普惠金融信贷审批业态。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上述活动中指出,数字金融是助力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纽带,其关键驱动力在于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在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数字金融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金融领域的大模型应用即将迎来爆发期,这将极大加速AI在金融领域的渗透。中国AI在数据要素和人才储备上的优势,使中国在“AI+银行”的探索中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行业竞争加剧、数据泄露风险增加等挑战。金融科技平台在坚持合规经营与创新的同时,还需审慎稳健发展,前瞻性地预判和管理风险,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随着AI智能体的兴起,未来数年无论是消费信贷还是普惠金融的信贷审批领域,都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AI智能体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将全面重构银行的业务管理与运营模式。
金融科技平台专家透露,AI智能体通过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技术,能实现精准客户识别与个性化服务,提升信贷审批效率与风险识别能力,为银行管理层提供精准的普惠金融、消费信贷决策支持。同时,在合规与监管方面,AI智能体能够实时监测业务操作,降低合规风险,推动银行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报告》建议,随着金融科技创新,金融行业在分工趋势下正形成数字金融产业链。金融科技平台应专注于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空间,全面助力国家金融战略。
为了破解普惠金融实操挑战与“首贷”痛点,金融科技正探索新解决方案。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正加深“AI+普惠金融”合作,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近日,华兴银行与奇富科技在AI技术研发、数据处理、全流程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助力自身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发展。
金融科技平台专家指出,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面临获客、风控、运营、AI应用等挑战。金融科技平台通过线上渠道与数字化技术,为银行提供更广泛的客户触达;借助大数据、AI技术构建更精准的风控模型;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运营流程;帮助银行实现更精准的营销和风控。
为了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银行日益重视首贷用户规模。但首贷用户通常缺乏完整信用记录,导致风控难度大。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大数据与AI技术,整合多维度数据,为银行提供更全面的客户画像和风险评估,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借助线上获客渠道与数字化营销工具,降低获客成本并提升风控能力。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