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官网更新数据,飞银支付正式注销支付牌照,成为年内第五家。央行已累计注销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机构数量缩减至170家。预付卡业务类支付牌照注销数量居多,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官网更新了“已注销许可机构”数据,山东飞银支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银支付”)正式注销支付牌照,成为年内第五家注销支付牌照的机构。截至4月22日,央行已累计注销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机构数量缩减至170家。

资料显示,飞银支付于2014年7月份获得支付牌照,注册资本3000万元,业务类型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覆盖范围为山东省。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业界对支付行业现状的关注。

从监管视角来看,央行强化了对支付行业的风险管控,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合规要求提升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电子支付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部分支付机构因经营战略变化、盈利能力下降,难以为继而主动退出,也有机构因难以满足监管要求被注销牌照。这不仅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也意味着市场正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自2011年5月份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签发以来,央行总计发出271张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已有101张被注销,现有支付牌照数量缩减至170张。仅2025年内,已有5家支付机构“离场”,包括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等。

从注销的支付牌照业务类别来看,预付卡业务类支付牌照注销数量居多。自2015年起至2024年,预付卡类业务机构占比超八成,显示出预付卡业务领域的调整尤为显著。

此外,支付牌照注销还涉及行业内整合。例如,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合并平安付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获得央行批准,平安旗下支付牌照由两张合并为一张,体现了支付行业的内部整合趋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当前支付牌照缩减原因有三:一是监管部门强化支付机构监管,支付机构积极响应,无法满足监管要求的将被淘汰;二是部分支付机构盈利困难或违规行为严重;三是支付机构内部整合导致牌照缩减。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