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出台意见破解民政技能人才短缺难题
AI导读:
民政部与人社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旨在解决养老护理、残障康复等领域技能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及职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计划到2030年显著壮大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
当前,养老护理、残障康复、儿童福利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激增,但人才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为破解这一难题,近日,民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旨在解决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及职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民政技能人才包括养老护理员、殡仪服务员、矫形器装配工等多种职业,其中养老护理员尤为紧缺。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550万,且新入职人员流失率高达40%至50%。同时,职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人才供给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服务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从“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四大维度出发,构建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目标到2030年显著壮大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能素质,稳定从业人员收入,并改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及职业认可度。
为从源头上解决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意见》详细规划了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强化紧缺人才培训等措施。其中,特别提到要设立养老护理员等民政领域紧缺人才培训供需对接平台,动态发布培训需求与资源供给目录,促进精准对接。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给予职业培训、评价及技能提升补贴,并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提升民政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同样重要。民政部人事司副司长张宇星表示,将推动用人单位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拓展为“新八级工”制,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同时,支持各地探索高技能人才参与职称评审,推动其职业发展。
此外,多地推出措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上海市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纳入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保障范围,对服务满一定年限且达到一定技能等级的护理员给予补贴,并允许符合条件的养老从业人员申请上海户籍。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是技能人才评价的关键环节。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介绍,自2017年取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后,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评价认定工作面临挑战。为此,民政部与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强调质量是生命线,鼓励在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质量评价等工作中加大技能人才配置权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