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业中第一人力要素,但市场缺口高达550万。近年来,尽管养老培训市场火热,但高水平订单咨询者寥寥,招聘难题待解。政策推动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发展,但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仍严峻。

“老两口,其中男性长者有脑梗后遗症,患病1年,右半身行动不便,头脑清楚,脾气暴躁,需要引导做日常康复锻炼。聘请住家护理人员一名,需具备脑梗患者康复治疗经验,能处理老人日常突发情况,年龄在50~55岁之间,三证齐全,能接受全年单休,月薪5500元。”

孙敏是北京房山某养老培训机构的老师,也发布零工招聘信息。她发现,尽管近年来养老培训市场火热,但遇到“高水平”订单时,咨询者寥寥,即便薪资优厚,也常难招人。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业的第一人力要素,自2000年进入中国职场,至今已25年。据人社部2019年数据,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万,而民政部规划目标为2022年底前培训200万名。但《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缺口仍高达550万。

安徽静安健康产业研究院主任王睿琳认为,老龄化加深和护工群体老去,使养老护理员总量缺口严峻,且结构性矛盾凸显。

持续培训与招聘难题

孙敏解释,许多人不愿接高难度订单,需成手护理员。成手不仅需证书,更需技术。她所在机构培训学员多为北方来京务工人员,虽有经验或证书,但难以满足北京机构或个人雇主要求。

不同机构对护理员标准各异。例如,处理失能卧床老人二便,有机构认为应接水擦拭,有认为用湿巾,还有的认为应扶至坐便器冲洗,并要求护理员年龄45~55岁,专人专护。

慈爱嘉银杏舍长者公寓院长鞠迎萦表示,中年护理人员因生活经验丰富,适合“一对一”专护,需长期陪伴、了解老人心理、敏感照护需求。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提供数据,养老护理员相关岗位学历不限占比达90%以上。

王睿琳指出,近年来,养老机构护理员流失原因多样,各年龄段均有。年轻人因有其他挣钱方式或短暂解决生计、住宿问题而离开;未婚女性因家人认为不利找对象而换岗;流动人口可能回家或随家人去其他城市。

部分技能突出或服务时间长者被老人家属高薪挖走成为居家照护者。年轻受训者则可能选择薪资略低但工作轻松的职业,如陪诊师。

陕西安康汉滨零工职校教师郭龙提到,养老培训市场低龄化和高龄化并存。年轻待业者与其父母参与培训仅为添技能;35岁上下、有工作的中年人和55岁以上健康老人则为照顾家人。这两类受训者鲜有真正进入一线护理市场。

北京、上海老龄化程度高,类似现象也存在。北京慈爱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企合作负责人闫蕾介绍,近年来家庭照护者数量逐年增加,反映居家养老专业化需求上升。

养老护理员与护工收入差异

2000年,养老护理员首次出现在国家部委相关文件中。但至今,很多人仍对养老护理员与护工区别不了解。

护工即护理工作者的简称,属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应经规范培训,具备知识和技能,在护士指导下提供服务。养老护理员服务范围更聚焦,常见于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场所,需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近年来,政府提出养老机构评级打分方案,养老护理员数量比、职称等级等是评星关键指标,养老护理员逐渐成为主要招聘对象。但总量不足,机构仅在招聘名称上转化。

零工市场上,养老护理员与传统护工、家政区分度不大,老护工工资高于养老护理员现象也不罕见,与护工收入上浮空间更高有关。

王睿琳认为,机构养老考虑普惠性和老人支付能力,以收定支,依据职称等级支付工资;但零工市场上护工以能力论英雄。

政策上,养老护理员具有优势。陕西政府对脱贫户、未就业人员、院校学生或复转军人予以免费培训,从事相关工作给予入职奖励。北京等地出台奖补激励政策,包括入职补贴、一次性补贴、岗位津贴等。

业界认为,中长期看,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等专业化队伍可能逐渐分化和取代护工市场。尽管目前老护工工资高,但新兴职业未来薪资想象空间可能更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