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市首单不动产信托“外贸信托-吉量10号”正式成立,标志着北京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取得重要突破,为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提供了社会价值,也为全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的逐步推进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2025年4月2日,北京市首单不动产信托“外贸信托-吉量10号”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单仓储类不动产服务信托。这一创新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北京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取得重要突破,体现了信托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方面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为全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的逐步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制度破冰:不动产信托登记解决民生难题

  中国外贸信托在资产服务信托领域深耕多年,发现委托人对“房产装入信托”的需求日益强烈。许多家庭希望通过房产来保障晚年生活或规划居所。正如一位客户所言,“想把房子放进信托延续下去,因为房子不仅是资产,更是家人情感的寄托”。如何在信托制度的框架下,实现对不动产的专业运营、集中规划、风险隔离和收益专用,满足家庭对“万家灯火”的期待,是中国外贸信托始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作为民商事法律工具,登记制度是保障信托功能实现的核心机制。过去,由于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缺失,不动产信托业务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架构来实现,这不仅增加了操作成本,还难以充分发挥信托财产独立性的优势。2024年底,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首次明确了“非交易性过户”规则,为不动产装入信托提供了制度保障。

  实践创新:单一房产实现多重功能

  新政发布后,中国外贸信托积极响应,迅速落地了“外贸信托-吉量10号”。该项目委托人是一个典型的“422家庭”(四位老人、夫妻双独、两名子女)。去年,家中老人遭遇重大交通事故,使委托人深刻认识到生命无常和养老规划的紧迫性。在尝试其他方式无果后,委托人最终选择了“外贸信托-吉量10号”。

  通过这一信托架构,委托人的房产被纳入其中,实现了“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取得了三大突破:一是权属界定更加清晰规范,第三方可通过登记信息了解财产状态,实现风险隔离;二是管理服务更加专业高效,中国外贸信托依托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全周期服务;三是满足委托人多元化需求,根据委托人意愿,项目将50%的收益用于公益捐赠,剩余部分用于老人赡养与子女教育。

  未来展望:信托转型普惠更多家庭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较高。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推出,为信托提供了更多财产类型的财产隔离、受托服务,满足了不同委托人的综合需求。而“外贸信托-吉量10号”的落地,将不动产装入信托从法律概念变成了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表示,不动产信托的成功实践有效回应了社会需求,为行业解决财产确权难题提供了首都样本。未来,北京金融监管局将持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信托公司拓展业务场景,优化业务模式。

  中国外贸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卫濛濛表示,中国外贸信托将以“吉量10号”为起点,进一步深化信托制度与不动产登记机制的融合,推动信托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化与普惠化价值。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