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成功落地
AI导读:
北京金融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落地情况。这一创新实践标志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业务落地提供制度保障。成功案例将带来良好示范效应,推动行业转型与发展。
中国财富网讯(金多多)4月8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的成功落地。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商务局、通州区、昌平区以及国投泰康信托、外贸信托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详细介绍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表示,为了加强金融服务民生,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在金融监管总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两区”办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12月,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印发了《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率先在全国打通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的路径。2025年4月2日,通州区及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成功完成了“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这一创新实践标志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朱衍生强调,近年来,不动产信托业务持续发展,信托财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长期以来,不动产信托财产只能登记在信托公司名下,难以与信托公司自有财产区分,影响了信托行业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通知》的发布,首次以专项文件形式明确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的登记路径和办理流程,实现了不动产可以登记为信托财产,解决了潜在的权属纠纷,保护了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业务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自《通知》印发以来,北京金融监管局加大了实践案例的落地力度,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信托公司先行先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推动首单案例落地。北京市各区政府也积极响应,给予配合。
4月2日,北京辖内的国投泰康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在通州区和昌平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了首次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实现了全市的“零突破”。其中,国投泰康信托为一位老人及其自闭症子女设立了不动产信托,旨在实现老人的“生前养老照护”与“身后子女守护”;外贸信托则为一位中年市民定制了不动产信托,将物流仓储设施登记为信托财产,并根据其意愿将信托收入的50%用于慈善捐赠,开创了“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的新模式。这两家公司通过风险隔离和简化交易流程,有效回应了社会需求,推动不动产信托从“高净值专属工具”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转变,为行业解决财产确权难题提供了“首都样本”。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二级巡视员周旭峰表示,两张“首单”的同时诞生,具有制度创新的执行力、服务民生的驱动力和协同攻坚的聚合力等标志性意义。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杜磊指出,这项工作作为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2.0方案的重要成果,致力于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回应社会关切,强化制度创新,是推动改革、促进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通州区区长助理、政府特聘专家林巍表示,试点案例以受益人为自闭症患者的特殊需要信托方式在通州区落地,标志着通州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也表明不动产信托是“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局长贾欣表示,此次案例的成功落地,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还实现了养老规划、慈善捐赠、资产增值管理等多重目标。
北京试点案例的成功落地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北京金融监管局表示,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信托公司积极参与不动产信托业务,拓展业务场景,优化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信托制度优势和社会价值,在养老金融、财富传承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