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在政策的推动下,银行业纷纷发力普惠金融,推动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多家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较快,数字化金融成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手机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关系小微企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关系民生福祉。近期,各家银行陆续披露了2024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在政策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纷纷发力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有力推动了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增速提质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监测口径,普惠小微贷款是指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中,不少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较快。其中,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超29%,分别达到31.3%、29.9%、29.63%和29.1%,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从2024年普惠小微贷款的新增规模来看,农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突破3.2万亿元,工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逼近2.9万亿元,中国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去年普惠小微贷款的新增规模均超过百亿元,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财报资料显示,2024年,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及重点布局,金融机构纷纷聚焦“小微”融资难点问题,推进开展普惠金融工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工商银行积极优化产品体系,搭建标准化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打造经营快贷、网贷通、数字供应链三大产品线,并推出面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数字普惠信用贷款产品“制造e贷”,进一步丰富小额化、信用类产品供给。中国银行则聚焦科技领域小微企业,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超过4万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超6000亿元。交通银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首贷户、科技型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投放力度。

渤海银行以科技赋能“数字、平台、场景、生态”为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将普惠金融服务嵌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各类场景。截至报告期末,2024年该行普惠贷款余额552.71亿元,普惠贷款户数129465户,有效提升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小微企业,保持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更好满足守信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布局手机银行

数字化是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应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进手机银行业务,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

2024年,商业银行在手机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及增强客户黏性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手机银行个人客户总数居前。此外,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在手机银行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移动端月活数据来看,各大银行手机银行月活用户数均实现显著增长。手机银行为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也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超过七成的用户将手机银行视为便民服务办理中心,手机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便民服务领域。

供需两端发力

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在政策推动下,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开展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有效促进了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对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增强小微企业发展能力和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黄建勤表示,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正加快落地、全面实施,相信依靠政银企的共同努力,必将有效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