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跨境理财通2.0”正式落地,为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注入新动力。香港资管机构对此寄予厚望,但面临宣传推广限制和牌照问题。业界期待“跨境理财通3.0”优化措施尽早落地,中资资管机构也面临出海挑战和机遇。

“跨境理财通”自2021年9月正式启动,作为创新金融政策,它允许大湾区内地及港澳投资者通过闭环式资金管道,便捷投资对方地区金融机构销售的合资格理财产品。2024年12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跨境理财通2.0”,券商业务试点正式落地,为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注入新动力。

香港资管机构如何看待“跨境理财通”业务?有何优化建议?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借助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身份,在当前出海“窗口期”让业务行稳致远?中国基金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

期待“跨境理财通3.0”增量扩面

中国基金报:“跨境理财通”试点已运行近三年,香港金融机构对此业务是否积极?

黄王慈明:基金业对“跨境理财通”计划寄予厚望,非常重视并已推出众多相关产品。内地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强烈,习惯通过“港股通”、QDII及“基金互认”等渠道投资,“跨境理财通”可与这些计划优势互补。

中国基金报:但数据显示,“跨境理财通”额度使用率不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王慈明:主要制约是无法进行宣传推广,投资者教育也面临挑战。监管限制导致金融机构无法主动宣传,公众对“跨境理财通”认知度低。

核心问题在于牌照。从业人员无法在客地进行营销推介和提供投顾服务,而这些服务是投资者迈出海外投资第一步最需要的。

中国基金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透露已开始讨论“跨境理财通3.0”版本,你对3.0版本有何期望?

黄王慈明:余伟文总裁表示,优化措施可能包括配额、产品范围、销售流程、参与城市等,我们非常欢迎并期盼3.0尽早落地。

现阶段,业界会先把2.0做好,建议加强内地和港澳行业协会、监管机构合作,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为业务拓展做好铺垫。

更重要的是在现行框架下找到突破点,允许跨境销售,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例如通过发牌或注册制让香港持牌基金公司在大湾区进行有限度营销活动。

中资资管直面挑战,迎接出海“窗口期”

中国基金报:香港在助力中资机构“走出去”方面可发挥什么作用?

黄王慈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基金互认协议,为中资机构出海提供基础。

但“走出去”需克服法规壁垒,建立分销渠道。中国金融科技水平领先,已有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出海赋能海外持牌金融机构。

中国基金报:中资基金公司在香港市场面临哪些挑战?为何产品上架困难?

黄王慈明:无论是外资还是中资基金公司,产品上架难是共同难题。香港零售基金市场竞争激烈,分销机构审核严格。

分销机构更倾向于与能提供全面产品线或有独特卖点的基金公司合作。

中资基金进入香港市场超十年,不少中资基金选择通过ETF等被动产品突破销售渠道瓶颈,取得不错进展。

中国基金报:香港在基金销售渠道数字化方面有何进展?

黄王慈明:香港交易所正推动基金通平台建设,旨在创建基金分销网络,提高市场效率,培育更广、更多元化的投资基金生态圈。

业界希望未来能利用此平台建立与内地互联互通机制,形成高效跨境销售网络。

中国基金报:近期全球投资者重估中国资产,调低美股展望,是否为中资基金吸引全球资金带来机遇?你对出海机构有何建议?

黄王慈明:全球资本对中美市场风险重估,为中资资管机构出海提供“窗口期”。中资基金需提升透明度和策略稳定性。

中资主动管理基金常因“风格漂移”受质疑,而ETF因规则透明更受青睐。中外资管机构应多交流,分享国际做法,增强投资者信任。

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市场投资势必增加,重点是优化渠道,让外资更易参与,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