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实现零突破
AI导读:
北京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迎来新进展,2025年4月2日,北京辖内两家信托公司分别在通州区和昌平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了首次登记,实现了全市零突破。此举标志着在制度创新、服务民生和协同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信托公司开展不动产类信托业务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促进。
每经北京4月8日电(记者袁园)北京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迎来重要进展。2025年4月8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25年4月2日,北京辖内的国投泰康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在通州区和昌平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了首次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实现了北京市在此领域的“零突破”。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二级巡视员周旭峰强调,这两张“首单”的同时诞生,标志着在制度创新、服务民生和协同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不动产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不动产转移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业务。2024年12月,北京金融监管局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此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通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的路径。
据悉,目前中国积累的财富中,不动产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缺失,将这部分财产放入信托面临着高额的税务负担和成本问题。北京地区的试点正是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进行的积极尝试,旨在进一步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为信托公司开展不动产类信托业务提供有力的引导和促进。
朱衍生表示,近年来,不动产信托业务不断发展,信托财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长期以来,不动产仅能登记在信托公司名下,无法与信托公司的自有财产相区分,这影响了信托风险隔离功能的实现,也制约了信托行业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通知》的出台,首次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的登记路径和办理流程,实现了将不动产登记为信托财产的目标,解决了潜在的权属纠纷,保护了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北京金融监管局表示,北京试点案例的成功落地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未来,将持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信托公司积极参与不动产信托业务,拓展业务场景,优化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信托制度的优势和社会价值,在养老金融、财富传承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