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慈善信托备案数量及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有539单慈善信托新设立备案,新增备案规模达16.61亿元。信托公司仍是主要受托人,委托人更加多元,关注领域也更加广泛。

自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信托三分类新规已落地一年半多时间。作为信托业务三大类之一,公益慈善信托近年来有哪些新变化?

日前,由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去年慈善信托备案数量及规模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国共有539单慈善信托新设立备案,新增备案规模达16.61亿元。截至2024年末,我国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达2244单,累计备案规模85.07亿元。

纵观2016年至2024年期间备案的慈善信托,规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其中,十万元级别和百万元级别的慈善信托占比最高,总规模超过77%。2024年新设的慈善信托中,有4单新增或变更规模突破了1亿元。

信托公司成前排受托机构

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公益慈善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公共利益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按照委托人意愿以信托公司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信托业务。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

目前,信托公司仍是慈善信托的主要受托人。《报告》显示,2024年,慈善信托单一受托模式仍占多数,占当年新增慈善信托单数的70%,其中信托公司作为单一受托人的单数为374单。同时,“双受托人”模式也已占到市场的30%。

具体来看,2024年新增慈善信托数量和规模排在前三位的受托机构分别是浙商金汇信托(68单)、昆仑信托(45单)、交银国际信托(28单),以及中信信托(2.2亿元)、中诚信托(1.4亿元)、国投泰康信托(1.08亿元)。

慈善信托的委托人则更加多元,慈善组织仍是主要委托主体。2024年新设慈善信托中,委托人中有慈善组织参与的占比高达58%。同时,国央企背景的委托人参与逐渐增多,占比达30%以上。此外,2024年家族信托首度成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

保管机构集中于股份行

保管机构在慈善信托业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报告》,目前慈善信托保管银行领先的是招商银行(470单)、兴业银行(403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

2024年,新增慈善信托保管数量最多的是浙商银行(104单)、招商银行(78单)、中国银行(42单)和兴业银行(42单)。

从期限来看,慈善信托备案期限更趋向“长期”。2024年,以“永续”“无固定期限类型”和“长期”为主,占到新设慈善信托备案单数的58.4%,新设慈善信托规模的65.1%。

值得注意的是,慈善信托备案期限与信托目的多元化程度、信托规模等因素相关。以期限为5年及以下的慈善信托为例,目的相对较少,平均备案规模为122万元;而期限为永续的慈善信托,目的较为多元,平均备案规模为477万元。

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信托业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信托业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等事业。

2024年,慈善信托关注的领域更加多元。关注教育的慈善信托达202单,超过新增单数的三分之一。同时,关注扶老、扶贫济困、乡村振兴等领域,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罕见病等领域的慈善信托也在不断增多。

《报告》显示,慈善信托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较大。2024年,新增备案规模前三的省市为北京市(3.96亿元)、广东省(2.98亿元)、浙江省(2.71亿元),新增备案单数前三的省市为浙江省(168单)、江苏省(49单)、北京市(48单)。

《报告》对慈善信托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多方面展望和建议,包括政策推动慈善信托快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等。

目前,慈善信托的主要参与者是高净值人群和大型企业。《报告》预测,未来中小企业和普通公众的参与度将逐步提高。互联网平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为慈善信托提供更多创新模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