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科技板”即将推出,科创债发行持续升温
AI导读: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情况,透露即将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此举将引导债市资金高效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科创债发行持续升温,市场反响热烈,为信用债市场带来重要资产增量。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此举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将迎来一系列创新变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前期中国人民银行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筹备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旨在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针对这三类主体的特性,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已得到完善,配套规则体系与科技创新融资特点高度契合。目前,相关政策及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市场反响热烈,众多机构表达了发行意愿。据统计,有近100家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后续参与机构将持续增加。
业内分析指出,债券“科技板”的推出彰显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此举将引导债市资金以更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方式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创债发行持续升温
近年来,科技创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5年,AI技术突破如Deepseek等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债券市场亦积极响应,持续深化对科技企业的支持。2022年5月,科创债和科创票据正式落地,分别在沪深北交易所及交易商协会发行上市。今年,多个重要会议提及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动其加速落地。
科创债,作为专为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及项目设计的债券品种,包括科创票据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两大类别。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今年以来新发科创债已达433只,发行规模合计3995.64亿元,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
在政策支持下,国内科创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年新发科创债786只,规模达7700亿元;2024年更是突破千亿大关,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达1228只和1.22万亿元。期限结构上,虽然科创债仍以短期为主,但随着长久期信用债热度上升,科创债也呈现出期限趋长的特点。
浙商证券分析认为,科创债的推出旨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改变当前以大型国有企业和上游行业企业为主的发行格局,助力民营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未来,科创债市场结构将向科技类转债市场靠拢,发行人类型将更加多元化,以民企为主。
然而,当前科创债发行主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科技型行业如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的发行规模尚待提升。产投平台因职能与科创债政策定位相契合,成为发行金额较高的城投平台类型。
债市“科技板”取得新进展
在5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再次强调,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及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即将推出。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从丰富产品体系和完善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提出多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举措。随着《公告》的发布,债市“科技板”迎来新进展。
<公告》明确指出,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其中,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可发挥投融资服务专业优势,通过贷款、股权、债券等多种途径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型企业可将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产品设计、研发投入等;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股权投资机构则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公告》还鼓励发行人灵活选择发行方式和融资期限,创新设置债券条款,以更好地匹配资金使用特点及融资需求。中信证券认为,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有望改善当前科创债市场以央国企为主导的发行人结构,提升民企参与度,为科创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信建投指出,债券市场“科技板”面临债权投资风险规避、融资期限与公司回报期错配等难题。但随着政策协作与工作推进,资产担保、专业增信及引导长期资金介入等措施将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释放债市动能。自2024年以来,“科技创新”类债券发行量显著增加,成为信用债市场的重要资产增量。从投资角度看,“资产荒”背景下,债券“科技板”或成为打破这一困境的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