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利率上调,市场回归理性发展
AI导读:
多家银行将消费贷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标志着消费贷价格战迎来拐点,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贷在促进消费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价格战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信贷资金脱实向虚。此次调整旨在引导市场构建可持续生态,未来银行将转向场景渗透与体验升级,科技赋能成为关键。
近日,多家银行宣布将消费贷年化利率阶段性上调至不低于3%,标志着持续已久的消费贷“价格战”迎来重要转折,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消费贷在促进消费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突破21万亿元大关。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2024年汽车换新量超过680万辆,8大类家电换新量超5600万台,“以旧换新”消费市场增量高达1.3万亿元。此外,金融活水还精准滴灌至旅游、教育、装修等关键民生领域,通过提额、延长期限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消费门槛,充分释放了民生领域的消费潜力。
然而,在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52%的历史低位,部分银行甚至陷入“高息揽储—低息放贷”的恶性循环,资金成本与收益倒挂压力日益加剧。更为严重的是,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依然存在,低息消费贷有可能沦为套利工具,从而引发金融空转风险。此次利率调整,正是对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及时纠偏,旨在引导市场从低息依赖转向更加稳健、可持续的生态构建。
要实现金融工具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信贷资金才能有效激发并转化为消费需求。未来,银行间的竞争焦点将更多地转向场景渗透与体验升级。已有股份行与房产、家装品牌开展合作,将贷款服务嵌入选房、装修、安居等各个环节;同时,城商行也在立足本地商户需求的基础上,联合网点为商户提供消费补贴。这种“金融+民生”的闭环模式,正是政策所倡导的“惠民生与促消费有机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将成为推动这场转型的关键力量。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银行可以构建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将服务精准推送至潜在客群。同时,通过动态调整利率并实时监测资金流向,银行可以在“第一公里”就有效拦截套利行为,确保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消费金融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生。面对未来,商业银行需要聚焦如何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如何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这将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