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政策下,消费贷市场理性回归
AI导读:
2025年以来,“提振消费”成为经济热门话题。今年3月,中央提出强化信贷支持政策。多家银行通过优惠吸引借款人,推动消费贷余额增长。但近期市场出现不理性定价行为,分析人士提醒消费者注意合规理性贷款。近日多家金融机构宣布暂停发放低利率消费贷产品,市场竞争转向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
2025年以来,“提振消费”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更是拉动内需的“及时雨”。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并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
近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多家银行通过优惠券、团购、限时折扣等方式吸引借款人,推动消费贷余额迅速增长。据统计,2024年末,我国消费贷款余额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消费贷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分析人士指出,消费金融的繁荣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利率的降低直接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满足了当前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贷的增长也为银行增加了利息收入,有助于缓解经营压力。更重要的是,消费金融已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场上部分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出现了不理性定价的行为。分析人士提醒消费者,消费贷的本质是先向银行借款,无论利率多低,未来都需要偿还。过度贷款将增加未来的还款压力,并可能引发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等问题。
政策初衷在于鼓励消费、拉动内需。对于银行而言,作为金融政策的枢纽,应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降低利率应建立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基础上,银行应合理定价,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利率“内卷”。同时,银行还应通过细分消费金融市场,开发真正服务于消费场景的产品,使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银行需扮演好风险“守门员”和“引导员”的角色,既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效能,又要及时做好风险提示,引导客户理性贷款。
近日,多家金融机构宣布从4月1日起暂停发放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产品。这一举措表明,近期消费贷市场上的激烈“价格战”或将趋于理性,市场竞争的核心正逐步转向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分析人士仍提醒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消费贷时,务必保持“合规”和“理性”。要确保贷款的实际用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警惕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非消费领域。最重要的是,理性消费贷款应基于个人及家庭的收入预期、风险承受能力和真实消费需求,避免因还款压力过大而对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