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置地巨额融资:房地产行业融资格局新动态
AI导读:
华润置地时隔六年重启境外债发行,并出售华润万象生活股份,筹资近300亿元。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其动作引发市场关注。华润置地财务状况表面健康,但债务规模增长,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放缓,逆势投资也对其资金链提出更高要求。其融资动作是行业融资分化格局的缩影,当前房企融资对境内渠道依赖性持续增强。
继时隔六年重启境外债发行后,华润置地近期再度抛出一项重大资本运作,这一举措在房地产行业引发广泛关注。11月17日,华润置地发布自愿公告,宣布完成对旗下华润万象生活股份的出售,套现约20.6亿港元。短短数日内,这两项融资计划预计将为其补充近30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为行业融资动态增添新看点。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央企华润置地这一系列密集动作,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市场关注的核心聚焦于两点:其一,这笔巨额资金将用于何处?其二,作为行业少有的稳健型央企,华润置地此时密集“补血”是否意味着行业流动性压力已传导至头部企业?
筹资近300亿元
首先引爆市场关注的,是其时隔六年的境外债重启计划。根据11月10日的公告,华润置地已申请批准一项规模高达39亿美元的中期票据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该计划不仅获得了包括中国银行、汇丰、美银证券在内的多家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更在发行结构上采用了“美元债+点心债”的双币种模式,其中美元债期限三年,人民币点心债期限五年,首批发行规模不超过9亿美元等值。
这一举动打破了其自2019年11月以来长达六年的美元债发行空窗期,向市场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国际评级机构迅速给予正面回应,穆迪授予其“Baa1”的高级无抵押评级,为投资级评级。穆迪表示,此次发行计划将加强华润置地本已强劲的流动性状况,增强其财务灵活性,支持其业务增长和投资需求。
紧随其后,华润置地又迅速启动了对旗下核心资产华润万象生活的股份配售。11月17日,华润置地发布自愿公告,宣布完成对旗下华润万象生活股份的出售。
此次配售涉及股份数量为4950万股,每股配售价格为41.70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0.61亿港元。此次交易完成后,华润置地从华润万象生活直接持有的股份比例由72.29%降至70.12%。
据有关媒体报道,此次股份配售获得全球机构投资者热烈响应,超额认购倍数高达4倍,其中长线基金占比接近60%。结合境外债首批发行规模测算,两项融资合计将为华润置地补充资金约295.7亿元人民币。
对于资金用途,华润置地明确表示,境外债募集资金将用于优化债务结构,英文版公告进一步细化为“偿还现有债务”;而出售华润万象生活股份所得,则拟用于土地储备收购、项目开发成本及集团一般营运资金。
巨额融资背后
事实上,华润置地在境外资本市场向来以谨慎著称,其上一次发行美元债的时间正是2019年。此次短期内连续推出融资组合拳,也让市场对其资金诉求产生深入联想。从财务数据看,华润置地的资金状况表面保持健康。截至2025年6月,其账上持有现金及银行结存高达1202.4亿元,足以覆盖约616.16亿元的一年内到期债务。同时,其平均融资成本低至2.79%,在行业内保持着绝对优势。然而,公司的债务规模也在悄然增长,截至6月末,其综合有息借贷总额达到2813亿元,相较半年前增加了超过200亿元,短期偿债压力虽不大,但持续的运营和战略扩张对资金的消耗依然巨大。
更深层次的压力来自核心业务的业绩表现。2025年前10个月,华润置地累计合同销售额同比减少16.6%,10月单月销售额更是同比大幅下滑51%,显示出销售端的回款能力正在减弱。盈利能力同样受到侵蚀,作为利润“压舱石”的开发销售型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的核心净利润同比减少了23.8%,对集团整体利润的贡献率已不足四成。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阶段性放缓,使得通过外部融资来补充运营和投资资本显得尤为必要。
与此同时,在多数房企收缩战线、暂停拿地的背景下,华润置地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土地储备扩张节奏。今年1—10月,其权益拿地金额已达538亿元,位列行业第五,并且已十分接近2024年全年的拿地水平。这种逆势投资的策略,也对其资金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华润置地大规模融资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解决资金饥渴。针对华润万象生活股份的出售,摩根大通分析指出,华润置地此次配售并非出于流动性压力,因为所得款项相对较小。摩根大通推测,华润置地此前预计出售昆山项目可获得20亿—30亿人民币收益,但如果该交易延迟,会影响其年度核心利润。此次配售收益规模与之相当,因此可能用以弥补潜在的收益缺口,稳定盈利预期。
行业融资分化加剧
华润置地的融资动作,更是当前房地产行业融资分化格局的缩影。2025年以来,境外资本市场虽重新对内地房企打开融资通道,绿城、新城发展等企业先后恢复美元债发行,但融资机会与成本呈现显著分化。年初,绿城发行两笔合计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此后新城发展亦陆续发行多笔美元优先票据,但从融资成本看,新城发展的美元债询价区间达11%—13%,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方面源于美元利率维持高位及美联储政策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房地产行业复苏不确定性下,投资者对房企债券尤其是民营房企债券要求更高风险溢价,需以高利率吸引投资,美元债的成本劣势相对明显。
在业内看来,与境内融资相比,境外融资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市场舆情和宏观环境变化更为敏感,风险定价也更为市场化。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只有具备实力和稳定发展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成功发债。但需注意,当前境外融资窗口仅出现一定开启机会,因国际资本市场不确定性仍存,且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尚未完全恢复,后续需观察市场反应和更多房企融资情况,才能判断窗口能否持续稳定打开。
从宏观数据来看,房企融资对境内渠道的依赖性持续增强。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房企海外债融资额仅占总债券融资额的2.0%,而境内信用债和ABS则合计占据了近98%的份额。即便是在境内,融资机会也并非雨露均沾。10月份的信用债发行主体几乎被央国企包揽,招商蛇口、中海、保利等企业发行额均超30亿元,而华润、信达等也轻松获得超20亿元的融资。凭借低成本、大额度的资金优势,头部央国企不仅能从容应对债务到期压力,更能在土地市场精准获取优质资源,行业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凸显。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