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持续下跌,房地产政策何去何从?
AI导读:
房价持续下跌四年,国家政策力促止跌回稳却收效甚微。本文深入剖析房价指数差异、宏观经济背景及购房者观望情绪,提出让房地产业回到市场经济的起点、尽快出台鼓励性购房政策等房地产政策建议。
房价已经跌了4年,国家层面发话“止跌回稳”已经一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下,为何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政策)还在持续探底?
房价已经跌“麻”
“跌麻了”是2022年流行的网络用语,反映出当时股价持续下跌导致人们心态麻木的现象。如今这个词汇频繁用于形容房价。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很多板块二手房价格下跌了30%以上,在二三线城市很多地方二手房价格下跌了40%—50%,房地产市场(楼市)整体呈现低迷态势。
谈到“房价”的上涨和下跌,其实有两个完全含义不同的价格指数。一个是新房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市场在售新房的平均价格的变化情况。新房价格指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某个地区一批豪宅集中上市,其价格指数一下就会大涨。
真正体现“同质可比”原则的价格指数,也是真正能体察到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的价格指数,应该看二手房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8月份,二手住宅70城市继续全部收跌。连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都麻木了:“房地产销售仍在下降,房地产市场(楼市)修复需要一个过程,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还需要继续努力。”
需要强调的是,就在今年8月份,北京和上海先后推出了楼市新政,从限购放宽、加大公积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对市场进行了刺激。从新政后的效果数据来看,虽然市场交易出现一定改善,但二手住宅的销售价格却未止跌。
这说明,房价的“止跌回稳”依然道阻且长。
背景:观望情绪出现
去年9月6日,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前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中国仍在复苏,不过相对缓慢,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已连续几季呈负值,未来几季应使GDP平减指数转正。”
首先要为大家介绍一下“GDP平减指数”这一指标,这个指数用来反映全面通缩的程度。为啥不用CPI而用GDP平减指数来进行衡量呢?打个比方,CPI像温度计,用的是抽样的方法,通过局部的商品价格变化,来测量市场的经济热度;而GDP平减指数更像是全身CT扫描,它衡量的是整个经济体内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包括投资品、出口商品和政府支出等。
复苏之路并不平坦,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9个季度持续为负,且二季度GDP平减指数较一季度进一步走负。从7、8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大概率继续为负值。
在如此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楼市)目前出现了明显的观望情绪。即使有购房、换房需求的人,也想要等一等,看看房价是否会进一步降低,以及是否会出台更为有利的购房政策。
潜在的购房者保持观望,会令楼市继续承受压力,而房价的继续下行则进一步约束人们的消费热情,也令经济继续身陷泥潭。
应尽快出台“鼓励性购房”政策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房价能否企稳,不仅仅是楼市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复苏。因为财富预期直接影响消费行为,在财富预期、收入预期皆不良好的情况下,单方面需求端刺激很难有效。
所以,当前房地产政策应该放弃博弈思维,尽快打出一张明牌,让市场看到利好政策的底线。
当前,房地产政策还有若干措施可为:
1、让房地产业回到市场经济的起点,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可以买任何多的房子,“限购”措施应该全部退出市场。
2、尽快出台一批“鼓励性购房”政策。
例如,规定几年内购买房产可以免除契税。再例如,参照个人消费贷款贴息1%的政策,对于购房者能否也给与一定的贴息呢?从逻辑上完全可行,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利用“消费贷”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的人,可以享受上限为3000元的贴息减免。那么,贷款300万元买房的人,也应该给予3万元贴息减免。
此外,上世纪90年代上海、深圳、天津、厦门等城市相继推行“蓝印户口”政策,扭转了当时楼市的颓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艰难,该政策依然具有实施可行性。
3、最近几年“法拍房”数量一直高居不下。对于只有一套住房而出现断供的家庭或个人,建议当地政府以市场价收储其房源。因为“法拍房”只能以市场价7、8折成交,令银行和个人都蒙受损失。政府部门持有的是长期资金,完全有能力度过这一轮房价下跌周期。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