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公募化改造收官,主动管理能力成核心竞争力
AI导读:
券商资管公募化改造即将收官,产品结构显著优化,但面临收入压力和行业分化挑战。业内人士指出,主动管理能力是立身之本,需通过加强投研、模式创新及科技赋能等方式,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自2018年正式拉开帷幕以来,券商资管的公募化改造持续推进,现已进入收官阶段。目前,各券商资管产品结构实现了显著优化,多数存量大集合产品已对标公募基金,完成了从“非标”向标准化产品的转型,大幅降低了监管套利空间。
然而,资管业务所面临的收入压力以及行业内日趋明显的头部效应和内部分化,成为券商资管下一步发展的新挑战。业内人士指出,主动管理能力是券商资管的立身之本,未来需通过加强投研、模式创新及科技赋能等方式,构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公募化改造即将圆满落幕。按照监管要求,券商资管的大集合产品需按照公募基金的运作标准进行规范和改造,从而得以在市场上以公募基金的形式销售和运作。
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操作指引》,要求存量大集合资管产品在2020年12月31日前参照公募基金进行管理,标志着券商资管的公募化改造正式启动。随后,2022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调整公募牌照限制,推动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2023年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调了券商资管在公募化转型中的重要性。
2025年,券商机构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步入收官阶段,部分券商已提前至6月30日完成改造。从业务模式来看,券商资管产品可分为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体现了券商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而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则多用于通道业务。
近年来,资管产品的主动管理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截至2024年2月底,全市场存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5.81万亿元、6.36万亿元,数量及规模都在逐渐接近。多家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如中信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及中金公司等。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自2018年操作指引发布以来,券商资管通过将存量大集合产品对标公募基金,完成了从“非标”向标准化产品的转型,显著降低了监管套利空间。
尽管规模增长,但券商资管业务收入下滑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随着2024年年报的披露,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现状逐渐清晰。总体来看,上市券商受托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但总体收入却有所下降。头部效应明显,管理规模前五的券商规模占比合计超过一半。
行业分化与盈利压力凸显。田利辉分析称,行业分化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头部机构优势强化和费率下行挤压利润。中小券商机构盈利模式转型迫切,需聚焦细分领域或深化投顾服务收费模式,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面对净值化管理和资本市场波动的挑战,主动管理能力正逐渐成为券商资管的立身之本。未来,券商资管需通过能力升级、模式创新与科技赋能,构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田利辉建议,券商资管可加大投研投入,开发长期限、稳定收益的资管产品,开展数字化投顾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并拓展服务收入。
多家券商也在年报中透露了资管业务的下一步布局,如南京证券将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打造特色产品;首创证券则与多家代销机构深入合作,扩大销售渠道和客户覆盖面。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