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募规模增长遇阻,股东频繁增资应对
AI导读:
自2020年外资投资比例放开以来,外商独资公募队伍迅速扩大,但多家外资公募的非货基管理规模增长缓慢。在此背景下,部分外资公募频繁获得股东增资支持,同时高管更迭频繁也成为一大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外资公募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自2020年4月外资投资比例正式放开以来,外商独资公募(外资公募)队伍迅速壮大,至今已有9家外资公募。然而,尽管队伍不断扩大,多家外资公募的非货基管理规模却仍面临“增长瓶颈”。在此背景下,部分外资公募频繁获得股东增资支持,有机构甚至在成立不足五年内已增资四次。同时,高管更迭频繁也成为外资公募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是外资公募未来发展的关键。
“增长瓶颈”凸显
2020年4月,外资在合资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正式取消,外资公募队伍随之持续扩大。截至当前,包括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在内的9家外资公募已相继成立。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仅有4家外资公募的非货基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其余5家规模甚至出现环比下滑,部分机构环比减少超20%。多数外资公募的非货基规模排名集中在行业百名之后。
针对规模增长缓慢的原因,有评论员认为,部分外资公募在客户资源和产品研发、创新上缺乏突出优势,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外资公募的管理体系和策略与国内市场化运营可能存在偏差,导致其“叫好不叫座”,整体管理规模落后于内资公募。
股东频繁增资
在规模增长受阻的背景下,外资公募频繁获得股东增资。多家外资公募在成立短短几年内已完成多次增资,如富达基金已累计增资五次,注册资本增至1.82亿美元;贝莱德基金也已实施四次增资,注册资本增至12.5亿元。股东增资旨在进一步提升外资公募在华布局规模,保持经营的连续性和长期发展。
专家指出,股东增资不仅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信心,还能有效提升公募基金的资本充足率,用于扩大业务规模、丰富产品线、提升投研能力和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对于面临财务压力的外资公募,增资更能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营。
高管变动频繁
在规模增长迟滞和股东增资的同时,外资公募还面临高管更迭不断的问题。例如,贝莱德基金在成立四年内已历经两任董事长、三任总经理。高管变动频繁可能影响外资公募的稳定性和战略执行。
针对外资公募现存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外资公募应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加强品牌管理和人才激励,以适应中国市场变化。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