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市场转冷,部分高位发行的金融产品亏损过半,投资者开始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索赔。金融律师在社交平台活跃,承诺帮投资者要回本金,但行业参差不齐,投资者需谨慎选择,验证律师资质,判断其实践经验,并了解自身风险偏好,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界面新闻记者 | 杜萌

  2021年市场行情演绎至高点,多只明星公募/私募产品成立,吸金动辄达百亿元。然而,市场转冷后,部分高位发行的产品至今亏损过半。面对账户资产的大幅缩水,一些投资者开始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向销售机构或产品管理人索赔。

  近年来,一些“帮你索赔”的金融律师在社交平台崭露头角,承诺“帮你要回本金”,同时收取不同比例的报酬佣金。但这些金融律师是否靠谱?他们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正值“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界面新闻记者暗访了多位“帮你索赔”的金融律师,发现这个行业参差不齐,投资者需谨慎选择。

  记者通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联系上了几位“金融律师”,希望委托他们办理“基金维权”。“专业维权交给专业律师,投资者往往不懂对方违规之处,需我们调查取证。销售机构多存在违规点,可通过协商索赔,成功率较高,关键看赔偿比例。”一位上海“专做基金维权索赔”的律师表示。

  尽管律师们都将自己包装得“战无不胜”,但可展示的胜诉案例却寥寥无几,这让他们有机会夸大“战绩”。

  “代销机构和产品管理人害怕打官司,一旦开庭,信息将被公开,可能引发舆情风险,且可能受到监管处罚。因此,法务团队更愿意和解,签署保密书,导致公开信息稀少。”北京一位金融律师分析。

  另一位律师信心满满地表示,委托需先付两万元定金,提交销售资料供其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再协商风险代理费用。

  记者发现,收费方式多样,主要由律师决定,消费者议价空间有限。

  “一般为半风险代理,前期收取固定费用,根据索赔目标金额,拿到赔偿后收取10%-18%不等的风险代理费用。”上海一位金融律师透露。

  对于索赔意愿强烈的客户,有律师要求20%的佣金比例,这已超出18%的收费标准,属于违规。投资者面临亏损,索赔意愿强烈,但律师队伍水平不一,收费标准混乱,投资者容易“二次受损”。

  “看客户索赔意愿,比如深圳一位客户,家族从事传统实体行业,2021年投资三千多万购买雪球产品,去年年末亏损近40%。固定律师费五万,索赔成功再付10%佣金。”北京某金融律师表示。

  即使收费高昂,对于亏损金额较高的投资者来说,仍愿意尝试,期待挽回部分损失。济南吕先生购买了350万元的雪球产品,风险等级R5-高风险,截至2024年末亏损超40%。因理财经理离职,他只能委托律师维权。

  “希望能挽回点损失,因为专业金融索赔律师少。账户已亏损,个人力量有限,只能寄希望于律师。”深圳秦先生表示。

  金融律师如何帮助客户维权索赔?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崔胜明律师表示,先向销售机构发送律师函,指出违规行为,要求核算并赔偿损失及利息。逾期无果,则向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举报,通过诉讼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卖方机构在高风险金融产品推介、销售中应承担适当性义务。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金融投资者能否成功索赔,关键在于“卖者是否尽责”崔胜明律师表示,需调查卖方机构在推介、销售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如销售人员无资质、指导客户做高风险测评、未揭示风险、违规承诺、销售超出风险测评等级的金融产品等。

  崔胜明律师团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与司法实践,形成了一套判断卖方机构违规程度的标准体系,优先承接卖方承担主要责任的案件。

  选择律师时,崔胜明律师建议:

  一、验证律师执业资质:在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查询。

  二、判断其实践经验:询问成功案例及如何成功索赔。

  三、投资者需做研究:了解适当性义务关键点和产品信息。

  为避免买到不适合的金融产品,多位律师给出投资建议:

  一、了解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二、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避免在非持牌机构理财导致损失。

  三、认真研究产品:充分了解产品性质及风险等级。

  四、保持平常心:以保值增值心态进行理财。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