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信金融资产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高达96.18亿元,同比增长5.4倍,不良资产主业收入激增35.4%,资产规模逼近万亿。依托中信集团综合优势,深化业务、品牌、人才协同,经营业绩连续三年攀升,为服务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强大动力。

近日,中信金融资产凭借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再度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高达96.1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4倍,不良资产主业收入激增35.4%,资产规模已逼近万亿大关,标志着AMC行业龙头的强势复兴。

自原华融公司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后,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综合优势,不断深化业务协同、品牌协同、人才协同,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经营业绩连续三年攀升,回归主业成效显著,为服务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强大动力。

业务协同:深度联动,效能倍增

依托中信集团的“融融协同”和“产融协同”战略,中信金融资产成功构建起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进一步拓宽了业务渠道。

据悉,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共落地协同项目116个,项目规模高达1157亿元。项目数量是2022年的近3倍,项目规模则是2022年的近2倍。在产融协同领域,中信金融资产联合中信银行、中信建设等机构,创新推出“中信特色产融协同纾困化险”模式。例如,在化解区域风险方面,牵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纾困资金注入、代管代建运营等协同机制,实现项目销售超60亿元,树立了全国城市更新的典范;针对“保交房”的民生需求,创新推出株洲华晨共益债投资项目,助力地方政府稳定民生、化解风险。在融融协同方面,则以“股权盘活+债权融资+产业赋能”模式,成功运作中国绿发九寨华美胜地度假区项目,有效盘活了低效文旅资产,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

品牌协同:聚合“中信系”势能,树立市场标杆

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树立了行业标杆。

据公开信息显示,融创董家渡纾困项目集合了中信金融资产、中信信托、中信咨询、中信泰富地产、中信金资实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了协同纾困化险的样板,深度服务于“好房子”建设。该项目实现了“三开三罄”,总成交金额高达215亿元。在服务国家战略层面,中信金融资产联合中信信托、中信建投证券,助力民营能源企业脱困,成功实施破产重整项目,成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典范案例。

品牌势能的聚合,不仅增强了市场对“中信系”的信任,更以“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理念,推动了跨机构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进一步提升了中信金融资产品牌的市场价值。

据统计,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旗下多家分支机构荣获“金融支持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贡献突出机构”“金融系统工会工作先进单位”“金融机构支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奖”等荣誉称号。多家机构和个人连续多年获得金融系统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模范称号。研究成果也多次荣获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奖。参与的项目还先后荣获国际设计大奖(IDA)和IPA(The 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等多项国际大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人才协同:跨机构流动,激发组织活力

中信金融资产深度融入中信集团战略,通过人才跨机构流动与复合型团队共建,为组织注入了创新动能。自2022年划归中信集团管理以来,中信金融资产引入了多名来自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的高管,形成了“中信系”人才矩阵,为中信金融资产在产融协同、风险控制、模式创新、资本运作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丰富经验。

此外,中信多家金融机构也向中信金融资产分支机构输送了多名负责人,形成了“总部-区域”联动的人才网络。人才的流动不仅打破了机构壁垒,更以“实战经验+跨领域视野”激活了团队的创造力。

如今,中信金融资产凭借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打开了多赢局面,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中信集团的整体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的深入实施,中信金融资产有望依托中信集团的“联合舰队”优势与政策红利,进一步巩固在不良资产经营、风险化解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持续展现中信力量。(钟新)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