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速不良资产处置,年内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转让价格普遍较低,部分低至1折。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的动作预计将趋于常态化。

本报记者李冰

日前,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官网信息显示,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消费金融”)连发两则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分别为《关于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关于2025年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这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速不良资产处置。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甩卖”不良资产。整体来看,消费金融公司正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良资产呈现“量大价低”的特点,部分转让价低至1折。

加速出清不良资产

具体来看,招联消费金融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涉及转让资产笔数318162笔,借款人户数为56750户,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072.73天,未偿本息总额6.78亿元;该公司2025年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涉及转让资产笔数464693笔,借款人户数为78139户,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269.72天,未偿本息总额10.69亿元。

4月份,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纷纷“甩卖”不良资产。比如,河北幸福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等公司均发布了相关转让公告。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影响股东信心和投资者的评价。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活动面临更严格的要求,增加了催收成本。因此,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选择批量转让不良资产,以提高处置效率,严控风险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加速不良资产出清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出清不良资产可以提升资产质量,降低风险,减少不良资产对资本金的占用,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客户的能力。

转让价格普遍较低

今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继续加速出清不良资产,包括捷信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等均有所行动。

同时,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年度首次公告不良贷款转让。例如,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第1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息总额达5.81亿元,涉及39432户借款人。

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价格普遍较低,部分项目的起拍价不到账面价值的1折。例如,捷信消费金融发布的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项目竞价起始价为2150万元,约为未偿本息总额的0.3折。

娄飞鹏认为,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较高,单户或者单笔金额往往较小,其客户更加下沉,增加了不良资产买方后续回收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买方的处置成本,这是消费金融不良资产转让价格普遍较低的原因。

多位受访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的动作仍将持续。叶银丹认为,由于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和监管的逐步明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的动作将趋于常态化。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