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代销理财产品排序规则正在经历变革,新规要求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禁止简单依据业绩高低排序。新规强化准入管理,确保问题无从滋生,为投资者提供更安全的投资环境。

  银行代销理财产品的“优先级”排序规则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过去,按照业绩比较基准或历史业绩简单排序的方式,往往导致风险被掩盖、投资者实际收益率与展示收益率大相径庭,甚至引发理财公司行为异化。随着《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根本性规范。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新的排序规则将综合考虑理财产品过往收益兑付、底层资产未来收益预期、产品管理人风格、产品上线时间、募集期等多重因素,同时严格把控代销产品的准入关,确保问题无从滋生。

  综合考量,多维度排序

  南方某城商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透露,该行在展示理财产品时,主要关注三个维度:产品管理人实力、历史收益表现(如上季度收益兑付情况,业绩稳健者优先)以及底层资产质量。若判断某些资产能在特定时点为客户提供良好投资体验,相关产品将被置于前列。

  北方某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则表示,该行在排序时会区分代销与自营产品,同时考虑风险等级、上架时间、产品管理人等因素。代销产品集中于几家理财公司,同公司产品会集中展示。

  新规出台,明确展示规则

  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针对同类产品制定一致的代销产品展示规则。对于资产管理产品,需综合考虑业绩比较基准达成情况、风险状况、信息披露、市场反馈等因素,禁止简单依据业绩高低排序,不得宣传预期收益率。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需明示产品成立时间。该《办法》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记者观察发现,当前多家银行仍存在“收益优先”的展示倾向。某国有大行手机银行按风险特征分栏展示理财产品,前五名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差异显著。

  风险暗藏,需警惕

  业内人士警告,简单以业绩高低排序容易掩盖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投资者可能因追求短期高收益而忽视潜在风险。此外,展示的高收益率与投资者实际收益率常存在巨大差异,部分“打榜产品”在买入后收益率迅速下跌。

  从源头把关,强化准入管理

  针对此类风险,银行需从源头把关,对理财产品管理人及产品实施严格准入管理。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信用、投资能力、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审查,并建立代销产品尽职调查和审批制度。

  某股份行人士表示,该行选择与自身经营理念相契合的理财公司合作,构建“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包括投资经理核心投研能力、产品业绩持续性和市场分位数表现、策略前瞻性与可验证性。同时,对代销机构进行主动引导,确保产品风险可控。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